-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两会舆论场展现传播领域新气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3
中国舆论场的进步,本质上体现了技术赋权与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的历史合流。其社会价值不在于完美无缺的舆论生态,而在于构建了合力兴事、动态纠错、多元共治的社会对话机制。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与制度设计的良性互动,正重塑着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图景。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了。笔者观察发现,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窗口,全国两会会前及会中的舆论场呈现出技术赋权与制度创新张力结合,共同释放了强而多的正能量。
舆论场的新词、新概念和媒体现象,往往反映社会热点、政策导向和技术变革的融合,也预示将来可能出现的创新点和舆论特征。
全国各主要媒体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词的宣传并未简单照搬,而是在词义、语义与延伸义方面分别作了体谅式解读。在新概念与新政策术语方面,如“新质民生”,媒体指出,这个新概念将会指向以数字化、低碳化驱动的民生改善路径,举例说通过AI社区管理、新架构公共服务等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或通过“消费算力券”等新型福利形式,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的算力需求;再如“气候韧性城市”,媒体结合极端气候应对经验,提出城市“海绵体2.0”,融合地下管网智能化改造、生态缓冲区及“碳汇银行”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等落地措施;还有“投资于人”等,诸如此类的新词、新概念,媒体都贴近群众关心之点,作了知识与人文结合的延伸释义。
为了充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实践,全国两会舆论场互动模式也在悄悄变革中,以改变媒体只是旁观者的姿态。多家媒体推出了“提案众筹”“两会提案开源窗口”,公众可提交建议、参与联署,获得一定数量支持的建议将自动触发职能部门预研反馈。为了准确反映民意,利用网络生成“情绪热力图谱”,舆情观测系统实时将情感能量场可视化,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识别不同地域、年龄层对政策的“期待—焦虑”比值,辅助代表研判。央视更是让一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该台记者,用现场再现的方式,把观察、体验与评论三者融合在一起,信达而亲切。
充分展示多媒体之长,是这次全国两会宣传的一个普遍现象,“Z世代解构式传播”的创新栏目比比皆是。二次元创作者用虚拟偶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将GDP目标转化为“通关难度系数”,碳排放指标转化为“地球氧条可视化”。
为了最大程度释放社会参与热情,两会期间,一些媒体还将目光投射到过去的一些“冷话题”。如将“沉默群众”量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未主动发声人群的行为轨迹,包括就业类APP使用频次、基层医疗预约数据,生成“静默社情白皮书”供决策参考。同时,在伦理方面注意堵塞少数恶意深度伪造破坏民主的风险,如AI生成的虚假代表发言音视频,应用“新闻DNA水印”技术嵌入防伪。
丰富多彩的舆论方式,有助于缓解当下普遍存在的认知过载焦虑。细致切分的全媒体信息,图文并茂的“政策极简说明书”,多个媒体推出“一图读懂”3D动态版本,琳琅满目,不一而足。
可以看出,全国两会舆论场因为有了技术支撑的精准表达手段,已经呈现高分辨率舆论参与、共识凝聚复合度上升、价值多元释放的新局面。媒体不再是简单的传声平台,而是逐步演化为政策共创的“社会神经中枢”,对技术伦理、代际认知差异和全球化话语权的内省意识,已经转换出相当的把控能力,体现了中国舆论场在走向成熟。中国舆论场的进步,本质上体现了技术赋权与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的历史合流。其社会价值不在于完美无缺的舆论生态,而在于构建了合力兴事、动态纠错、多元共治的社会对话机制。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与制度设计的良性互动,正重塑着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