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书里藏着一个人的精神谱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07
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洋溢着童真的歌谣:“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源。掀开门帘,投奔自然……”春暖花开,他并非叫大家不要在春天读书,而是借以打破读死书之迷执。因为,春天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书,你应该跑起来似野兔,读起来若清泉,在地气涌动中回归大自然。
年后第一堂文学课,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兵以《当下叙事文学的三种脉象》为题作讲座,我印象深刻的是要建立自己的阅读精神谱系,他谈到了老舍、张大春等作家。阅读谱系徐徐展开,好比一张色彩斑斓的文学地图,也是我们的精神来路,平日里读书很容易读杂了,时而东张西望,时而兴致使然,时而随波逐流,到头来仅凑了个热闹。重读经典,抑或跟读一位名家,要有点泳池里“扎猛子”的精神,需要“一镜到底”的深度和“一读到底”的韧性。
我的案头上放着作家祝勇的长篇小说《国宝》,从学者型历史散文“转场”到小说题材,他的书写既让人惊喜,又令人心生敬意。小说围绕故宫文物南迁展开宏大叙事,以那文松、梅遇影小家的颠沛流离映照社会动荡、国家的命运起伏。文物南迁不啻于一场“文化抗战”,也是民族文明基因的觉醒心路。由《国宝》,我联想到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宗璞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四部曲《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找出来重温。比较来说,这些作品都是载入史册的文化史诗和心灵大书,能够从中触摸到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感受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担当。与此同时,小说里都内蕴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阅读精神谱系,并非一天形成,需要天长日久的积累和沉淀。在我眼中,读书与吃饭毫无两样,每天吃饭就要每天读书——最佳状态莫过于泡在图书馆里,关掉手机,饿了啃个面包,谁也不理睬,谁也找不到。当然,阅读是桩慢活儿,讲究一个“细水长流”,需要下笨功夫、耐住寂寞。我住的家属大院里有个老邻居,退休赋闲在家,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去市图书馆看书,傍晚时分才回来,我好生羡慕。她的公婆当年是大学里的俄语翻译,一脉书香久流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方式,但我以为平板、Kindle,都不及纸质阅读的恒温。手持书卷,安于一隅,反复摩挲,回味不尽,任由思想驰骋与翱翔,那是一个人的精神自由。
阅读精神谱系,靠“钻”的执着,靠“静”的贵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用书籍建造起来的宫殿,一砖一瓦,一卯一榫,架起四梁八柱,打牢精神磐石。以我个人体验,读书要善于甄别,“不读什么”比“读什么”显得更重要也更迫切。没有思想“含金量”的不读,没有语言“提纯度”的不读,没有“营养”的也不读。对我来说,读书之前会做足功课,有甄别、系统性、差异性,拒绝随大流、站队伍。最近,我读了马来西亚作家贺淑芳的长篇小说《蜕》和短篇小说集《时间边境》,又找来同是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的长篇小说《流俗地》和短篇小说集《野菩萨》,相同的题材,两人风格迥异,但也有精神相通的地方,从世俗容易被忽略的角落深掘人性与人心,探照生存困境。还有,台湾作家张大春,过去我读过他的《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小说稗类》,今年计划读他的“大唐李白”系列和“春夏秋冬”系列,沿着他的阅读精神谱系探寻心灵密码。
阳春布泽,万物萌动,读书与生活开启新的轮回。越是信息迭代的快节奏时代,我们越是要保持精神定力,学会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精神谱系,让“书”送美好成为精神刻度,也能在海量的阅读中遇见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