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越热越要深阅读

作者:蒲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07

  当下,很多人选择利用AI工具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比如在上班通勤间隙用AI摘要快速浏览《西游记》的百回内容,或是通过AI在几分钟内厘清《百年孤独》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抑或通过AI迅速了解2025年新高考必读书目中的考试要点。这种看似高效的方式,却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AI逐渐承担起内容提炼、摘要生成甚至协助进行文学创作的任务时,我们是否正在将阅读的权利“外包”?这也不禁让人追问:AI算法提供的标准化答案,与深度阅读带来的独立思考,究竟哪个更有价值?

  深度阅读的价值,恰在于它无法被算法所替代。例如在阅读《百年孤独》的过程中,读者不仅会逐渐厘清人物关系,还能感受到每个人物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性格。这种阅读体验促使读者思考人物的行为动机、命运走向,以及背后的社会根源,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如果仅仅依赖AI提炼出关键事件和象征意义,读者将失去与作者对话的机会,也无法体会到文本的深层内涵。此外,深度阅读是抵御“算法驯化”的锚点。AI生成的阅读内容,有可能构筑起一座无形的“信息茧房”,而且通过AI获取阅读内容,难以体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和情感温度。以《非暴力沟通》为例,这本书的核心并非简单的“沟通技巧清单”。如果读者仅仅依赖AI提炼的“方法论”,便难以理解“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一核心思想。深度阅读的价值,正是在于通过结合自身实践对文本进行咀嚼和反思。

  AI不能替代深度阅读,但可以预见,AI的普及将深刻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并为深度阅读提供新的机遇。一方面,AI凭借其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深度阅读构建了高效入口。例如,当读者在阅读《人类简史》时遇到“认知革命”的概念,AI可以实时提供跨学科的延伸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理论,降低阅读门槛。另一方面,AI的智能推荐功能可以帮助读者突破传统单一、线性的阅读模式。比如,根据读者在《非暴力沟通》中对“需求理论”的标注频率,AI可以推荐《爱的艺术》《同理心文明》等相关著作。这种推荐方式使读者不再局限于某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而是探索更多相关的知识领域。

  虽然AI能够高效地帮助读者发现多元知识,但这不能成为读者放弃深度阅读的理由。相反,AI越热,越要坚守深度阅读。例如,当AI能够解读诗词歌赋时,我们更要亲身诵读、亲身体验唐诗宋词的魅力,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读懂诗仙李白的豪迈,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感受他的思乡之情。通过深度阅读,我们才能领会作者的思想精髓,在一本本书中构建起自己的深度思考体系。我们可以借助AI的力量,以深度阅读为核心,将每一次阅读化作思想的深度耕耘,实现个人知识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让阅读真正成为成长与进步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