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活 深度思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4
毫无疑问,这个被DeepSeek刷屏的新年,带给我们很多硬核的人工智能体验。很多人整个春节期间都在学习怎样使用各种新的大模型产品,让自己不至于落后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层层进阶和考验。这样的状态,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总结概括十分贴切。其实这个过程也很煎熬,一方面在探索未知和惊叹现实的过程中,让人获得一种强大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则时不时会有些许的忧虑——哪些方面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事实上,人工智能的研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AI群星闪耀时》中,我们看到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坚守着敢想敢为的勇气、不盲从权威的精神,以及珍视合作的智慧,在不断挑战和突破这些认知边界的过程中,才最终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
一代代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的科学梦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铸就了一座座科学的丰碑。《国之担当:荆楚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讲述了黄旭华、李德仁、傅廷栋、桂建芳、杨春和等15位院士的科学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在各学科领域的卓越贡献,生动展现了他们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从小我们就学会了见面打招呼问:“你吃了吗?”写作文时也常会用“民以食为天”,其实对粮食的敬重、对土地的敬畏,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粮食史话》讲述了中国人筛选、种植、食用粮食的历史、大事件及其演变,以及相关的植物学知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粮食对人类发展史的重要性,还可以了解到从粮田到餐桌的粮食演变史。
青藏高原是地质活动的杰作,地壳的变形与褶皱塑造了雄伟的山脉,曾经的海底崛起成雪域之巅。《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的作者吴飞翔以亲身经历的青藏高原科考为线索,讲述了青藏高原两亿年以来鱼龙、攀鲈、古犀牛、三趾马等各类生物的演化传奇。这本书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青藏高原古环境以及生物演化的认识,还能让我们深刻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你知道,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答案是:截至目前,长江干线和支线已建、在建桥梁超过200座。不仅数量众多,长江上的大桥种类也十分多样: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斜拉—悬索桥……《长江上的桥》呈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奋斗历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不仅是一部关于长江桥梁的科普作品,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承载家国情怀与时代梦想的“桥梁”。
《云裳华服衣生活》选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服饰为切入点,讲述了从先秦到近代中国服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人的审美,也能看到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承轨迹。
天气渐暖,又到了非常适合跑步的时节。作为跑步爱好者,推荐大家看看关于如何科学跑步的《爱上跑步的13周》。事实上,在坚持跑过3周之后,按照21天习惯养成的节奏,基本上你就会喜欢上跑步这种运动方式。面对新的生活,就像我用的跑步软件提醒我的:“只要你跑,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