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当下的交融

作者:阅读推广人 启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4

  每到假期,都有很多人踏上长路,或出行游玩,或探望父母,或去远方看一看朋友,不一而足。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当代景象,而《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告诉我们的是中国古人的行旅生活是怎样的。作者王子今教授给“行旅”的定义是:历时较久、行程较远的出行活动。他认为,古代中国因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而相对封闭,古人对“行旅”活动曾经不太热衷。但很多时候,是否要行旅,并不是自己能做主的。比如古代学人、官员、商人、征人和役人等。古代学人大多要经历求学的艰辛,在落后的交通条件下,他们背负行囊,跋山涉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古代官员则是因为调任迁转才背井离乡。看史籍中官员的履历,大多是历任数职,需要经常辗转。汉代官员自称“牛马走”,意思就是如牛马一般千里奔走。商人为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必要辛苦奔忙。可以说,这本书能让现代的我们看到一幅幅古代风俗画卷。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行走北京中轴线成了自然而然的新玩法。《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是让打卡活动能够深入下去的一本指南。仔细看书名,会发现这本书涉及两个概念,一是北京中轴线,二是非遗之旅。申遗的“遗”和非遗的“遗”有交融,但不能完全画等号,申遗是让北京中轴线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非遗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书用近400张珍贵的历史图像,系统梳理了北京中轴线多处遗产点及其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了北京中轴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集。比如,讲永定门,会说到南鹞北鸢;讲天坛、先农坛,会说到祭祀场所变身城市园林;讲钟鼓楼,会说到晨钟暮鼓播报北京时间。这本书的编辑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史地工作者组成,展现出来的是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堪称大家小书。

  新旧岁交替时,人们会总结与展望。在《中国五千年思想小札》中,复旦大学教授朱刚为近百位中国古代圣贤分别找到一段他觉得堪称精辟的言论,或者一个与圣贤有关的小故事,配上注释和评析,写成了这本书。他自谦其中内容为读书感受,实际带出的是“古代圣贤们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对人类命运或历史发展的独特思考,以及在面对具体事件、具体现象时做出的富有创造性的应答”。这正是总结。“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则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发布了一本展望未来的《预测之书》。该书汇集了49位来自科技、商业、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投资人、媒体人,从“未来的我会更好吗”“哪些机会正在涌现”等方面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构成了一幅关于未来的依稀可见的画卷。

  榜上其余几本书,《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裂》和《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都与考古有关。《“钞”越千年:1024-2024 一部关于中国纸币演变的文明史》《五色之美:品读中国传统色》《盐与唐帝国》分别用纸币、色彩、盐展现了中国何以成为中国。而《中华文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则连通了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