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讲杜甫成都诗》

嫩叶商量细细开

作者:黄德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杜甫一生居处无定,生河南、游齐赵、旅京华、客两川、旅夔州,每个时期均有相定数量的诗作。无论后人对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如何品评,大抵都非常重视其入蜀之后的诗,如清黄子云所言:“少陵早年所作,瑕疵亦不少……盖公于是时学力犹未醇厚。至入蜀后,方臻圣域。”

  杜甫公元759年入蜀,至765年离开,共作诗400余首,约占其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入蜀之后,杜甫在成都停留时间最长,写作的与成都相关的诗也最多,总数超过200首。阿来一直在研究杜甫,在《阿来讲杜甫成都诗》(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书中梳理了杜甫成都诗的方方面面,入蜀的过程、草堂的建设、成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这一时期的生活和交游、人间的情谊与寒暖、对内心世界和苍生黎民的观照……基于对杜诗的总体研读,阿来认为,杜甫成都时期的诗,“显现他的情趣与胸怀,显现他‘集大成’的诗向更多样、更深沉、更成熟转变”。

  杜甫跟成都,几乎是互相成就。李长祥云:“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阿来讲杜甫成都诗》不仅写到了成都诗中略显陌生的杜甫,还强调了杜甫这一时期诗中鲜明的成都形象。作为一个外来者、一个观察者,尤其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写作者,杜甫乍至成都,就意识到这里与自己久居的中原和刚刚离开的甘肃不同,有别样的人情风物,所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随着草堂营建成功,诸多诗作开始问世,成都久远的历史和日常的景致,陆续出现在杜甫笔下。如今,随着时间推进,杜甫笔下的成都风雨和大地,都变成了现在成都形象的一部分,就像阿来所说,“没有杜诗,我们几乎无法描摹成都,没有杜甫,我们也几乎无法歌颂成都”。

  更重要的,或许还不是杜甫写出了成都,而是某种意义上“创造”了成都。书中,阿来数次提到杜甫成都诗的新意。在诗歌描绘自然景象的历史上,杜甫第一次脱离了传统山水和农家生活,成为“写成都田园风光的第一人”;在成都的特征辨识上,“杜甫反复地写成都的江和雨,于是千年之后,人们书写、言说、品味成都江景和雨景,就不能不受杜甫那些诗歌的深远影响”;在个人生活的展示上,“过去无非就是文人惆怅,咏怀古迹,而用诗描写个人的、众生的真实生活,这个任务,是由杜甫完成的”。在世间留下痕迹的写作,没有一次不是伟大的创造。现在成都文化形象的一部分,进而言之,整个中国文化形象的一部分,就是杜甫创造出来的。

  可以肯定的是,有了这本书,杜甫成都诗会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在时空中游目骋怀的人,注重的或许不是什么评价,而是阿来最末一讲提到的哈罗德·布鲁姆所言的“不懈”:“危难时,坚忍不拔是不懈;安定时,发现事物、生活和人性之美也是不懈。”那个毕生关注着时事的杜甫是不懈的,那个创造了成都形象的杜甫是不懈的,这个讲述着杜甫成都诗的阿来也是不懈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如此,文化传承的花朵即使凋谢,也会重新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