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浙江”丛书
诗韵流芳读浙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古诗词犹如瑰丽的明珠,熠熠生辉。浙江,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文坛巨匠,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在这里,诞生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构筑了浙东唐诗之路等四条风雅传诵的诗歌之路,成为我们今天挖掘浙江文化资源、增强乡邦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因此,全面梳理浙江诗词,精选成书,借此培养乡土情怀,增进地方建设,在今日显得尤为重要,这正是“诗话浙江”丛书(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初衷。
丛书按照浙江11个地市分为11册,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浙江山水人文图卷,这片土地上的自然风光、民俗人情、历史脉络、人文精神,无不纤毫毕露。
从入选作者来看,他们有的生于斯、长于斯,如陆游、王阳明、龚自珍;有的在浙江为官,如苏轼、汤显祖、阮元;有的来浙江旅游、寓居,如李白、李清照、纪昀。这些作者,上到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下到地方上小有名气的骚人墨客,可以说,丛书收罗了浙江历史上大部分的“闪光人物”。
从篇目内容来看,这些作品有的吟唱浙江的山川风土和名胜古迹,能看到西湖的旖旎、仙都山的奇秀、兰亭的风流蕴藉、八咏楼的恢宏壮阔;有的记录浙江各地极具特色的物产和民情,温州婚礼坐筵的奇特习俗、嘉兴采莲棹歌的骀荡风情,跃然纸上;有的揭橥浙江各地在学术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如台州为天台宗祖庭所在,湖州为茶圣陆羽置园之地,衢州为南孔发源之所,三者在各自的领域举足轻重;有的反映浙江境内的重大历史事件,抗清义士张煌言的慷慨悲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贝青乔的悲怆行吟,仿佛萦绕耳边。
合而观之,丛书全面反映了浙江历史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浙江文化的丰富多姿。从山水田园到社会生活,从个人情感到政治抱负,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丛书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浙江文化的平台。
丛书所选的诗词名篇,不仅以其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吸引着我们,更以其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启迪着我们。这些诗词名篇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是情感的抒发,也是思想的碰撞。每一首作品都是一扇窗,透过窗口,我们能够窥见过去,连接未来。
这些名篇固然是浙江的,同时又是超越浙江的。
在潘阆的笔下,“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酒泉子》),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不仅描绘了钱塘江上那些勇敢的弄潮儿与波涛搏斗的壮观场面,更蕴含了一种超越地域的精神象征。这不仅仅是对浙江儿女搏击风浪、勇往直前的形象写照,更是对人类面对挑战、不惧风险、勇于探索的生动诠释。
同样的,诸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我们也不必将诗句局限在杭州、绍兴,二者都具有更普适的哲学意义。
暂且放慢匆匆的步伐,轻启“诗话浙江”的篇章,沿着古人的足迹,缓缓步入那片跨越千年的诗意天地。在这里,每一次翻页都是心灵的远行,每一次沉思都是文化的沐浴。“诗话浙江”丛书,如同一处秘境,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静候每一位对文化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旅人。
丛书不仅引领我们穿梭于浙江的山水之间,更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触摸那些被岁月雕琢的文化瑰宝。在这片诗意盎然的土地上,每一行诗句都如同一串串珍珠,串联起浙江的过去与未来,每一处风景都如同一幅幅画卷,展现着浙江的自然与人文。这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漫步,更是一次灵魂的觉醒,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