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惊鸿》
展现二十世纪青年特有的勇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范迁的《惊鸿》(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长篇小说,讲述20世纪后半叶,一群年轻人在离散与漂泊中叩问艺术之道,经历命运的流转。小说的叙述空间横跨长江三角洲、东南亚与法国,最终归拢于巴黎,完成一首关于游荡与告别的诗篇。
小说不仅视野广阔,触及的生命体验也丰富。从少年时爱情与理想的炽烈,到中年背负命运、求索自我之路的孤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图景,就这样随着书中人物的脚步,逐步在我们眼前展开。
令我倾心的,是书中人物所展现的20世纪青年特有的勇气。这种品质在科技、交通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反而显得越发稀缺。身处陌生的世界,他们语言不通,生活窘迫,却因为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展现出非凡的意志力。因为爱着艺术,这爱就赐予了他们心智的安全和强大的动力,积极地与外部世界接触,不断以异文化检省自身,从而活得愈发开阔。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是牧月之初,几个年轻人推着他们其中一位身有残疾的女孩的轮椅,在巴黎街头迤逦夜行。如此年轻而生机勃勃,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青春。不禁让我想起自己10年前编辑出版的另一本书——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尽管一本是小说,一本是回忆录,但在两位步入老境的作家所营造的虚拟时空中,都弥漫着如此真实的青春的炽热。他们的作品提醒着我们,尽管青春终将逝去,但我们依旧可以继续保有青年时代的生活态度。这是生命留给我们每个人的、可供随时取用的源泉。
小说的主人公范国粹是一个将自己一生奉献给艺术的人,也是小说所有人物中,从未对此使命产生过怀疑的人。然而,直到小说末尾他在贫病中去世,读者依然无法确定他是否被艺术所接纳。这答案显然已超出了小说的时间边界,也不在作者的关注点之内。
工作带给范国粹的,是一种丰富的孤独。这种孤独不可或缺,却也让他牺牲了爱情与生活,给爱过他的人带来爱的幻灭和独自面对的艰辛现实。正如作者所言:“艺术女神真是残酷,你殚精竭虑,奉献出一生,但她很快地把你遗忘。”这种失落的本质是一种失衡,无论是爱情还是工作,我们将信任寄托其中,却常在命运的无常中被迫接受现实的另一面。它们赋予孤独以意义,却无法弥合生活的裂痕。
那么,我们为何要去爱?工作的意义又何在?在作者看来,范国粹的坚持,不在于他是否最终被艺术接纳,而在于他通过工作为自己的存在赋予了意义。“也许这就是投身艺术的意义:无论能否攀登到顶峰,只为在空虚的世界里,用一个个脚印,敲出自己人生的回音。”所以,尽管爱与工作无法拯救我们,却能成为我们表达生命深度、定义自我的媒介。
在延续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的工作、爱与青春的游荡之后,小说的结尾,随着逐步老去,人物们也都找到了各自生命的意义与归宿所在。范国粹在遗书中写道:“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见。”“再见的意思,就是一定会见到。”那么,那些因爱与劳作而受到的损耗,或许也终将在那一天可以得到修复。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最深沉的希望与慰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