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革命与骑手未来——对上海外卖快递员群体的社会调查》

为智能社会治理提供有力论证

作者:韩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困境日益凸显。由“索洛生产率悖论”带来的连锁效应相伴而生,即生产率的提高并不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传统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多转向了具有优秀教育背景且能力出色的精英。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在劳动力市场的屡次碰壁之后,外卖骑手成为他们应对智能社会变革的就业退路选择。这种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劳动变革不是“社会问题”,只有在缺乏理性认知和有效应对的情况下才会演变成问题。由同济大学教授葛天任和邓佳怡执笔的《智能革命与骑手未来——对上海外卖快递员群体的社会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确认识及有效整合多方支持力量进行该问题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尝试,也为智能社会治理聚焦于数治与数智领域提供有力的论证。

  这部书的学术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为交叉学科探索开阔了广度的视野。虽然数字递送群体是新职业群体,但他们并非凭空产生,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独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一般的社会调查报告不同的是,作者对这一群体“前世今生”的多学科理论认知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反思。如聚焦劳动过程而忽略职业发展的社会学视角;致力于探究制度因素而忽略个体感受的政治学、法学视角;强调算法控制效率优先而淡化人权保障的经济学视角。用作者的话说,“见人也见制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展现出作者对已有理论反思的学理性批判与提倡交叉学科对话的勇气,在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主体性发展而努力。

  二是为本土研究新问题的“从实求知”扎根了深度的田野。智能革命为传统研究带来了颠覆性影响,西方理论与经验在解决中国劳动问题时遇到瓶颈。本书从群体特征、工作状况、工作诉求、观念心态、职业发展等方面,系统描绘了当下中国社会数字递送工人的全貌,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该群体的努力与拼搏、疲累与渴求、满足与无奈。这些多层次的田野事实不是简单的裁剪,而是系统性调查诠释的整体样态。这个田野“拼图”历经6年,过程本身就展示了作者团队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度探索。

  三是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功能提供了精准的实践转向。“一老一小”问题是当前加快完善社区功能的重要举措。本书提出的“全龄友好社区”概念,突破了已有研究聚焦长者幼者的局限。正如书中所述,劳动者处于全龄周期的中间力量,个体生活质量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密不可分。“社区骑手”这一原创性概念的提出,为解决数字递送工人社会保护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让我们在学理上以及政策执行中重新审视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新面向,探索实现社区服务精准化供给的新布局。

  技术进步与日益严苛的职业要求之间的竞赛已经持续了200多年,当我们确保智能革命能够造福于大多数人的同时,亦需要在经济理性与生活需要之间重新找到属于社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