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北宋的改革与变法:熙宁变法的缘起、流变及其对南宋历史的影响》
从全局视角理解王安石变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梁庚尧先生的新著《北宋的改革与变法:熙宁变法的缘起、流变及其对南宋历史的影响》(东方出版中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景式审视熙宁变法的新视角。这本书虽然形式上是由课程讲义编著而成的教科书,但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积累,将学界诸多前沿成果融入其中,并提出了自己对很多问题的独到见解,使得本书在平易流畅的文字之间又蕴含着相当的学术性。
本书写作层面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将熙宁变法同宋代历史整体演进之间的关联,清晰而全面地呈现了出来。熙宁变法是一场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牵涉宋代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全面理解熙宁变法的历史意义,便不能仅着眼于一二人物与个别法条。作者在回顾本书缘起时,便讲到当初开设“北宋的改革与变法”这门课时对它的定位,是“专题式的断代史课”,“同时归之于政治法制和社会经济两大范畴”。
本书除序言外,共分为四编十八讲,外加附录的一篇长文。第一编主要叙述庆历新政的缘起、经过与影响,作为熙宁变法的背景加以考察。第二编集中探讨宋神宗时期各项新法的酝酿与推行过程,及其在对外关系、社会经济层面带来的社会影响。第三编关注新法带来的政治斗争,分析神宗朝以降北宋党争的激烈化与政策的反复。第四编进一步分析了新法对南宋财政、政策与制度的影响。
本书围绕熙宁变法这一中心的讨论,在时段上几乎覆盖整个两宋时期,一方面梳理熙宁变法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则从熙宁变法出发理解宋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在内容上,不仅关注新法的内容,更延及围绕着变法改革的政治角力、体制变迁、军事外交、国家财政、社会经济等问题。这种长时段、多角度的叙事,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既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也是其核心学术价值之所在。在很多重要议题上,本书都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例如,在王安石新法的性质问题上,学界向来有视其为社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两种对立观点。本书则指出,新法的目标是“以社会政策而兼收财政政策的效果”,施行时则“以财政的考虑为优先”。这一看法并非简单调和旧说,而是通过详细梳理熙宁变法的背景、内容与推行过程得出的坚实结论。
本书第三编对于北宋后期政治史的叙述与分析亦颇具新意。北宋后期的党争逐渐激烈化,以至于不可收拾,但导向这一结果的路径却是异常复杂的。本书对北宋后期政治历程的梳理,不仅着眼于朝堂上的政治冲突,更敏锐地注意到台谏机构、皇城司等制度变化同当时政治风气转变的关系,线索清晰,要言不烦。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本书第四编关于熙宁变法对南宋历史影响的分析。梁庚尧先生于此另辟蹊径,从制度延续性的角度着眼,详细考察了熙丰新法的制度设计及具体举措对南宋诸多同类政策的影响,发前人所未发,极具启发意义。当然,熙丰变法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南宋时期的回响亦不止于制度领域,本书的讨论仍显意犹未尽。梁庚尧先生另著有《南宋朝野论王安石与新法》一书,也是对本书第四编的进一步延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
相比于政治、制度层面细密生动的论述,本书对于与熙丰新法密切相关的学术思想特别是王安石“新学”的问题探讨较少,不得不说是一点遗憾。然而术业有专攻,自然不可苛责一部著作能够面面俱到。
总而言之,本书内容翔实,结构清晰,视野广阔,充分反映了当今学界对熙宁变法诸问题的认识水平,且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对于希望全面了解熙宁变法的读者而言,是一本极佳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