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工程创造》
打开穿越时空的工程技术之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工程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而这有赖于高质量的工程传播工作。
中国工程创造的历史悠久,优秀的工程成就不计其数。张柏春、王彦雨和李雪合作撰写了《中国工程创造》(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使读者管中窥豹地领略中国人的造物禀赋,也以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依赖于雄厚的技术和工程史研究基础,作者和编辑团队在系统梳理中国工程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了36项有代表性的古今重大工程,为读者了解中国重大工程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线索和典型事例。
与之前工程传播著作相比,《中国工程创造》的创作特色主要在于既注重中国工程和技术发展的点和面,也注意工程和技术发展的古今呼应。创作团队独具匠心,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在介绍代表性工程成果时,不拘于一朝一代的具体技术,而是从整个工程和技术的发展脉络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成就来做图示,让读者能快速了解此类工程和技术发展的主要脉络,形成对此类工程和科技发展的初步印象。同时,创作团队在案例选取时也注意工程成就的历史延续性,通过这种强烈的历史对照,为读者展现中国人民在这些领域的不断探索,从古代的水运仪象台与登封观星台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与天文观测梦想的奇迹,到现代的“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以及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航天壮举,中国人民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上从未停歇。
通过阅读《中国工程创造》,笔者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刻感受到工程师精神和工匠精神。中国工程创造既有于细微处精益求精的如琢如磨,如曾侯乙编钟、秦陵铜车马的制造;也有精心筹谋的鸿篇巨制,如长城、载人航天工程等。这些象征着中华文明的工程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工程师和匠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结果。
二是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产物,工程成就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特征。这种连续性一方面表现在很多重大工程都是历经数代政府和工程师的努力而建造起来的,如大运河历经西汉、隋、元、明,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整治和升级,是一部工程创造和优化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某一领域技术孜孜不断的探索,从安济桥、南京长江大桥,再到上海南浦大桥、港珠澳大桥,这些桥梁不仅是中国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国桥梁工程和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三是揭示中国工程建设理念。从中国工程创造的历史来看,中国工程的发展始终以服务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及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科技向善不仅是中国工程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更是指导中国工程事业不断前进的灯塔。通过修筑大运河、青藏铁路,以及高速公路、铁路网的建设,改善了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环境,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
《中国工程创造》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精心选择的案例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这些工程创造,读者不仅可以见证中国力量的伟大,也可以带来对中国文明内涵的深邃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