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林点将录》

自成评论体系 妙解武侠人物

作者:郭志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用一支矫健丰润的生花之笔,构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江湖世界。从《书剑恩仇录》的初露锋芒,到《射雕英雄传》的大放异彩,再到《鹿鼎记》的功成身退,金庸以他独到的卓越才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标新立异的执拗,为万千读者编织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爱恨交织的武侠画卷。

  如何对金庸作品中的武林人物进行精准画像,成了当下读者走近金庸、理解武侠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在金庸百岁诞辰之际,吴可文的《金庸武林点将录》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习惯的差异性,不同民族之间往往采取大相径庭的表意机制。迥异于西方条分缕析的逻辑推理演进模式,中国传统的批评理论多近于自《周易》而来的“立象以尽意”的表意模式,即通过比拟、象征等来传达意义。“点将录”正是依照中华民族的历史化特征创制的一种国人喜闻乐见的批评形式。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曾说,金庸武侠小说包含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如何在众多传统文学批评样式中选取一种,以更好地在字里行间彰显金庸武侠小说的民族品格、传统韵味,以“点将录”形式无疑是最严丝合缝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庸武林点将录》的问世甚至有些相见恨晚。

  金庸的武侠小说特别注重抒写人性,表现人物内心形形色色的精神世界。《金庸武林点将录》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与梁山好汉相对应,通过对比联想、推源溯流等,从另一个互文性的维度展现金庸武侠世界的广度与厚度。作者在书中以十分精当的文白结合,“或摹其外貌,或肖其性情,或拟其行止,或举其影响”,对金庸武林人物进行精准刻画、生动还原,不仅保留原著人物之精髓,还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富有时代感。这种知人论世、细致入微的刻画方式,显著增强了轻读物时代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如果说天罡地煞一百单八将的独特模式明确了《金庸武林点将录》的形式独立性,那么看似单一的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内涵包容性则提供了全新的审视金庸武林人物的独特视角。“点将录”鲜明的民族特色很容易引起文人雅士以至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构筑强大的召唤结构。虽然外在形制上“点将录”不免对号入座、托名比附之嫌,但一榜既出,数以千计的武林人物谁会被点中?他们分别对应天罡地煞什么角色?其他读者对此安排又作何反应?凡此种种,都是容易激发兴趣、引起话题的焦点所在。表面上,作者谦称只是自圆其说,实际却已形成了诸多的对话可能性。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金庸武林点将录》不仅兼具传统诗话、评点的随意性和论文、著作的严整性,而且最大限度汲取了古代文学批评知人论世的内在精神和灵活多样的外在形式的精髓奥义。“点将录”之作,小则“备一代艺林掌故”,大则关乎“国运之盛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者如果没有经年累月的厚积与思如泉涌的迸发,显然无法驾轻就熟。

  立象尽意的传统形式、知人论世的精当分析、兼容并包的召唤结构与厚积薄发的艺术张力,构成了《金庸武林点将录》的显著特征。较之卷帙浩繁、规规矩矩的学术论著,它独立包容又系统开放,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辨巧妙融合,严谨扎实又风趣灵动,貌似“兴之所至”,实则“体大思精”,在创造性展现金庸武侠世界广阔深邃、武林人物栩栩如生的同时,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