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之于出版业的进路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05

  新质,是一个处于变动中的定义。因此,从事出版的人们要紧追之,为之努力值得。

  人们都知道预见性与前瞻性很重要,而跨界与融合是出版人普遍的做法。但是,若从精神角度去考虑,有什么进路可循呢?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精神的自由即理性的自由。

  不妨从历史上人们公认的几位精神产品大师那里获取一些重要的理念。这些理念经受了时间磨砺,常用常新。

  出版是为人服务的。就以这些大师关于“人”的理念为例——

  马克思认为人是会劳动的存在,笛卡尔认为人是会思考的存在,拉伯雷认为人是会笑的存在(艺术审美),伯格森认为人是会创造的存在。

  这四种“存在”各自基于人的根本生活旨趣,而它们也具有生生不息的新质性。

  “会劳动的存在”。在数字时代当然有不同的背景,但是劳动者的主动性是决定一切的。如何帮助劳动者更好地把劳动对象与新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这肯定是一个出版大选题。立足于为劳动者服务,出版可以作为的天地极为广阔,不能只着眼于对象的新、背景的新,还要关注新的人,启迪人的新劳动态度。

  “会思考的存在”。提出这个主张的笛卡尔是16世纪新质生产力的启动者之一。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位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的“普遍怀疑”主张,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进展。而当下的出版业,是不是可以不止于推介“新质”,而更致力于启发人思考,并在思考中孕育“新质”呢?

  “会笑的存在”。拉伯雷之语的内涵是人的审美旨趣和生活态度。作为人文主义者,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对生产力的解放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人文主义使“神”之地位臣服于人,处于中世纪,可以说,在精神领域没什么比这更具有新质性了。

  从“会创造的存在”的角度去认识人的价值,这是一个本身就具有新质性的主张。久居巴黎的伯格森在去瑞典领取诺贝尔奖的时候,凭借的是其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这本著作的价值在于把生命哲学提示给人们,即理性有盲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永恒创造力的生命,不断地向知识的见解和无限的视界趋进。这些主张,对于出版人是不是有很大的启发?当一个出版选题被认为缺乏价值的时候,也许在见解和视界方面再做一些开拓,可能就具有了“新质性”,这考验出版人的知识背景,更考验出版人的理念是不是有更优的求解。

  开放的态度,让出版人能在自信地做自己的同时,与社会其他人一同自由地创造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的眼睛只能辨认出跟人熟悉的形状相符合的东西,而新质的东西往往是我们不熟悉的,并非我们所有的认识都是真理,因此从哲学层面思考进路为时代之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