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食单》:四方食事,惦念一碗人间烟火

作者:秦熙苒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03

  有的书,是从封面就开始喜欢的。一家人院中说说笑笑,和乐团座。垂柳青青,黄鸡啄黍,儿童顽皮。这样温馨的场景,上次见到是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上,实属难得。

  伏案翻阅《家的食单》,书卷多情。荠菜泼辣,韭菜能力卓绝,黄瓜伶俐,南瓜体贴,豌豆沉默,毛豆则带着脾气……《红苋如丹照眼明》最喜欢了,让人眼馋肚也馋。苋菜我并未吃过,没见过它的泼皮,没见过红通通的汁水可以像一个人热烈的心意一样的佳肴。如果苋菜变成人,一定和王熙凤一样,体内不含一滴冰冷的水,值得骄傲。有幸识得,一定要尝一尝!

  在这些生动的食物描述中,母亲的手艺犹在身畔,那些童年的味道再次涌上心头。如作者言:“好吃其实是后来的事,记忆穿过绵延悠长的光阴,再回去,母亲的怜惜慈爱、粽子的绵软香甜、童年的安闲像井水汩汩而出。越是年岁渐长,越愿意把这些滋味温习一遍又一遍。”越是平常,越是珍贵。过往的风物气息,岁月与记忆,揉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味道。在每一个熟悉的味道里想起故人,是每一样事物的可贵之处,也是每一位故人来到身边的意义。每个人记忆深处都会有一道碎米面饼,是爱护的味道。它会在很多个后来里,带来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决心,会在每一场低谷里告诉你:别怯懦,我在你身边!

  今天和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书。网络上总有一些段子,说中国人的三大爱好:抗日、八卦和种地。搞笑又贴切。月壤拿回来的实验结果让人们立刻关注到了能不能种菜的问题,在得知不能种土豆以后便想办法培育土壤,深刻又好笑。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粮食的态度,一直很虔诚。含沙量高的黄河中下游变成粮仓,泥沙堆积的云梦大泽变成了鱼米之乡。与其说天佑中华,不如说建设型的文明之下,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在延续。八百里秦川只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耕耘思维的宗旨,是人定胜天!

  合上书,窝在沙发愣了很久,傍晚琥珀色的余晖透过玻璃,一直铺在脸上。儿时在这个时间,再过一个小时,会有乌鸦和布谷飞过屋头。我倚坐在木门边,等着妈妈回家,那是我最闲适的快乐。除了美食,我阅读到的更深刻:我生来拥有可以长大的童年,如今拥有可以回望的幸福。炎炎夏日,我拥有了至若春和景明一般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