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如何让主题报道“上新”“破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13
核心阅读
重大主题报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时政新闻是传统主流媒体特别重要的资源,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不断创新方式,抓住报道时机,让时政新闻报道“及时、合拍、更具传播力”,是主流媒体坚守舆论阵地、提升传播力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迫切需要。
当下,全媒体时代早已到来,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省级传统电视主流媒体该如何迎接挑战,守正创新,跟上时代步伐,探索重大主题报道“上新”“破圈”的创新之路,让重大主题报道叫好又叫座,实现融合传播,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时常“破圈”有爆款?这就要求从创新的思路、创意的角度来策划推出有深度、有影响力、能广泛传播的精品力作。
长期“蓄养”敏锐洞察力
去年年底,我主创的作品《超13亿吨!山西煤炭保供创历史纪录》有幸获得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二等奖。这也是我在4年间,第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无一例外,我的每一个获奖作品都是重大主题报道。
重大主题报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在广泛吸引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形式雷同,同质化严重,难有新意的问题。而好选题意味着报道成功了一半。山西作为全国能源大省,连续多年承担了“能源保供”的重要任务。面对这个尽人皆知的选题,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去碰?
当时的背景是,煤炭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发挥着“国之大者”重要作用。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世界各地都持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电力短缺现象。2022年,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山西作为能源大省,以一省之力保供全国24个省份,让国家把能源安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山西牢记嘱托,要向党中央交出的一份漂亮成绩单。
而在这两年,我们都在持续密切关注“煤炭保供”问题。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叮嘱:“保障煤炭供应安全”;7月,南方用电量持续加大,我和同事们到中煤平朔露天煤矿深入了解保供举措;10月,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山西代表在接受采访时坚决表态:“不能让国家为煤发愁”;12月,疫情席卷而来,保供任务极其艰巨,山西却提前完成13亿吨煤炭保供任务,实现连续2年均增产1亿吨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当时,不少同事饱受疫情折磨,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个特殊历史阶段的山西贡献、山西担当,需要被世界看见!
然而,重大选题该如何破题,才能不流于固化省事的套路,让报道“上新”?在疫情防控、安全生产、能源保供等几重压力下,每一座保供矿井、每一位矿工是怎么毫不退缩,勇挑重担的?我们明确目标,必须深入核心现场,寻找4位代表性人物,以微观视角挖掘极致典型的故事。
于是,新元矿上正在装车的当年最后一列保供煤列车,曾下井24年、如今穿西装在5G智慧工作面办公的李瑞兵,还有全年无休、调度全省889座煤矿生产的省能源局值班人员,他们都成了这条新闻里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尤其是记者在井口等到的一位矿工庞洪洪,我们最想知道,对于比过去产煤量多一倍的任务,矿工们是怎么扛过来的?庞洪洪笑呵呵地回答:“不辛苦,为保供作贡献!”正是这个朴实简单的回答,瞬间让13亿吨这个庞大的数字有了浓浓的人情味。
通过这几个新闻场景,我们在平常视角中选出典型故事,在司空见惯中发掘出新意,并借助当事人视角来承载宏大的命题,就能让重大新闻主题破题。
好选题不会送上门,都需要记者留心,带着追问去记录。这一年,我们去过露天矿,到过最大的产煤县,请教过10多位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和很多一线矿工聊过天儿。一年多的持续跟踪记录和思考,才让我们实现了“窥斑见豹”的效果。
找到网友兴奋点
去年,山西广播电视台反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主题报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奋进山西发“县”之旅》引发的现象级传播热潮,上了热搜头条,圈粉年轻人,频频“出圈”。这不仅是一次创新性融合媒体报道,更是一场传统主流媒体人彻底抛弃大屏弊端,进行全流程新媒体化的积极尝试。
选题策划上,从思维固化到脑洞大开。晋北站负责大同、忻州、朔州三市,直到4月,该报道仍然因技术、选题、人员等种种困难无法开拍。我们与新媒体部紧密沟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强烈推荐选择大同市云州区进行首站报道。因为就在2020年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大同市云州区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大同黄花种植有600多年历史,是当地主导产业,一年之计在于春,3年过去,大同黄花产业发展得如何?是否成为了乡亲们的致富花,如何在5月这一重大时间节点向习近平总书记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于是,大同市云州区成为首站首选。为了让这些不太精通深度报道的“95后”记者在纷繁的选题中迅速找到了报道的亮点,把复杂的技术、难以消化的黄花产业链,进行细致、轻松的故事化、新媒体方式的讲述,我们的报道打破传统的开场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真实接地气的调研小分队出发Vlog。与此同时,经过记者们细致的一线调研走访,每一个选题,我们都扪心自问是否尊重网友的智商和情绪;每一个发现,我们都进行头脑风暴、差异化筛选,拒绝规模化、程式化生产,力求一个小片一个创意,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事儿“名片化”呈现。通过首创“轻旅拍”形式,以美食、美景串接起县城里的滚烫生活,用燃情、温情打磨出直戳心窝的小作文,首期点击量超过60万人次,勇敢创新了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合“破圈”之路。
表达方式上,从风格老套到个性有趣。《发“县”之旅》拼创意、拼热情,拒绝装腔作势,坦诚地分享我们的想法和见解。节目中,调研小分队走进朔州市朔城区,带着大家逛庙会、种水稻、抓河蟹、品鱼宴,大胆抛弃“解说+采访”的传统大屏节目形式,大量采用体验式报道,记者变身农机手、种菜农人,听“彩椒丽人”、圣女果“召唤师”、“招女婿”的种瓜老赵的乡村幸福生活,把有距离感的采访对象变成相见恨晚的老朋友,让人从“嘴角上扬”到“指尖停留”。整个直播40分钟,情绪的传递、故事的真实力量充分调动,短视频的感染力破屏而出。全媒体时代的创新性表达让重大主题报道鲜活生动,更具传播力!
一年时间,通过《发“县”之旅》的试水,我们摸清了主题报道小屏传播的规律,找到了网友的兴奋点,同时撬动了山西传媒领域的深层次变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山西省、市、县三级媒体的联动策划、制作、播出、宣传,更让我们看到了重大主题报道破冰突围的无限可能:只有融合才能生存发展,只要融合就有效果。
及时、合拍、更具传播力
重大主题报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时政新闻是传统主流媒体特别重要的资源,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不断创新方式,抓住报道时机,让时政新闻报道“及时、合拍、更具传播力”,是主流媒体坚守舆论阵地、提升传播力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迫切需要。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类型,以时政新闻为核心的重大主题报道是传递国家大政方针、凝聚民心的主要传播手段。如何在保证政治性和政策性的基础上,增强重大时政主题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不断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语境,是主流媒体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去年9月,一篇题为《比拼时刻:46位县委书记的8分钟》新闻报道得到全网转发,24小时内转发量突破1000万人次。这是一篇典型的时政新闻的延展性深度报道。如何让传统的时政报道有新意,能出彩,能“破圈”?
首先,我们把握好了时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使各项工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度重视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山西在过去贫困面较大,巩固衔接任务十分艰巨。这场硬仗如何打?怎么才能打赢?当时政记者得知46位县委书记即将进行大比拼时,迅速向中心反映并开始“组队”策划,从机位设置到主题把握,从采访人物的选定到问题的拟定,从采访时机的把控到采访可能会遇到的“拒绝”,都进行了详尽预判和分析,可以说正是记者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才没有漏掉这个既高质量、有新鲜感,又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好选题。
其次,寻找常规时政报道外的“亮点”。我们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平常时政新闻的独特视角,用手机第一视角记录县委书记们乘坐大巴下车入场的紧张、第一个上台的县委书记的忐忑,以及46位县委书记不看提词器,全程脱稿,现场接受点评的真实状态,让记者在一线记录了时政报道之外的新闻,将主题宏大的重要举措表现得生动鲜活、细节饱满,用县委书记们现场讲述的真实故事、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表达出的真刀真枪的超常规硬举措,通过一个个肢体语言、细节故事展示得生动形象,让观众看到了大比拼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感受到了县委书记接受“巩固衔接”大考的真实状态。该篇报道主题重大,语言生动,纪实感强,突破了时政报道只有常规通稿的限制,创新性进行了记者观察与思考,不仅拓展了该新闻的厚度、深度,更让这件省委、省政府关注的大事有了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真正实现了“破圈”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闻工作者要苦练“四力”,我想,就是要培养不放弃的脚力、不满足的眼光、不停歇的思考,还有精益求精的表达,更要积极顺应全媒体时代,让重大主题报道时时融合,处处“破圈”!重大主题报道必须走“主题性、正能量”为核、新媒体表达为形、全矩阵传播为翼的路子。主题报道应该向鲜活的生活敞开,让所有的人都能进来,只有重回新闻本质、讲究生活逻辑、符合小屏传播规律、打磨更高级的艺术品位,才能实现与网友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