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差序现象提供的机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8
人们天天处于网络环境中,而网络交往方式在悄悄改变着交往传统,例如“朋友圈”关系中的差序与逆差序现象,你有没有感知到呢?
费孝通先生阐明的差序现象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社交结构,对社会学是一大贡献。在当下的网络“朋友圈”关系中,差序结构表现为核心圈子成员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信息分享更加及时。除了核心圈子外,“朋友圈”中还存在一些次级圈子和外围圈子,外围圈子成员之间的互动较少,信息流通也相对较慢。
新出现的是逆差序现象。在社交网络中,某些原本处于较低层次或边缘位置的个体或群体,通过某些方法或策略实现了向上跃迁,与原本处于较高层次或核心位置的个体或群体建立了联系。在“朋友圈”关系中,逆差序现象表现为原本关系较为疏远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建立了新的紧密关系。
这种联系的成本几乎为零,而提供了许多打破旧交往格局的路径,有利于社会的开放性。逆差序现象的发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契机。例如,共同的兴趣爱好、工作项目或社交活动等,都可能为原本关系较为疏远的个体或群体提供建立联系的机会。在发现契机后,个体或群体通过主动采取行动,与原本关系较为疏远的个体或群体建立联系。这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进行互动,也可以通过私信、群聊等方式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在逆差序现象发生后,需要持续观察“朋友圈”关系的变化。这可以帮助了解新的关系是否真正建立起来了,以及这些关系是否对“朋友圈”的整体结构产生了影响。
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了许多由弱关系通过逆差序的操作变成了强关系。一位种西瓜的农民由于想学技术而加入了一个“朋友圈”,没想到一来二去不仅学会了技术,而且与专家成了不见面的朋友,随后又交往了许多“西瓜兄弟”,从而不仅提升了技术水平而且扩大了产销路径,他说:“如果没有互联网,哪来泥腿子攀上高枝的可能?”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总的来说,差序结构与逆差序现象是“朋友圈”关系中两个重要的现象。通过识别核心圈子、分析次级圈子、观察外围圈子以及寻找契机、建立联系、维持关系等操作方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同时,这些操作方式也可以为人们在社交网络中建立和维护关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互联网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在于打游戏、聊闲天,而在于它对生产生活的正向推进作用,历史上所有新出现的交往方式,莫不与此相关。
因此,在媒介素养的养成教育方面,给予公众更多的引导,把注意力从小就从无意识、无用、无所谓的角度,着重放到运用、应用和实用的方面来,例如掌握逆差序的方法,扩大具有正能量的社会交往,这对于节约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养成理性的交往伦理,有着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