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市集:以书为名的嘉年华

作者:周慧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8

  近年来,图书市集在一些城市逐渐流行起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逛图书市集,也越来越成为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热衷的一种文化休闲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有北京图书市集、“你好,读者——中信出版2024读者嘉年华”,上海有“淘书乐”旧书市集,成都有寻麓书集,桂林有“加油!书店”生活美学市集等。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不少图书市集颇具现实影响力,像上海市三季“淘书乐”旧书市集共吸引读者和游客近2.4万人次,销售书刊3万余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参与主办的“加油!书店”生活美学市集,截至目前共吸引超过10万人次游客到访;成都寻麓书馆举办的寻麓书集,两天时间累计销售图书超过2万册,全场码洋在6位数……

  图书市集说白了就是摆摊卖书,只是与以往普通的摆摊卖书有所不同,图书市集不只是卖书,它打通了阅读、交流、消费和休闲的渠道,可谓是以书为名的嘉年华。

  纵观目前各地举办的图书市集,参与的售书方对于卖书并非随意为之。书的种类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小而精”,大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其中不乏一些小众书、艺术书。这些图书像是创意产品,不光具有思想性、审美性,还凸显了议题性和设计感,书也拥有了个性生命。一些书无论从标题还是装帧设计上都使人眼前一亮,徜徉于这样的书海之中,不失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图书市集在卖书基础上,还注重搭建桥梁,让读者与书业机构面对面交流。许多情况下,图书市集上卖书的往往是出版社的图书编辑、作者,他们与读者零距离交流,读者有机会听到书内书外有趣的故事,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图书编辑、作者则借此广泛征寻读者的意见与建议,为今后写好书、出好书给予现实支撑,彼此各取所需,实现双向奔赴。

  稍作留意还不难发现,各地举办的图书市集还致力于打造高格调的阅读场景。比如,“淘书乐”旧书市集设立“非遗巷陌”互动体验区,读者漫步之余可了解非遗知识,参与互动体验,获得独家定制的礼物。中信出版集团在“2024读者嘉年华”举办多场知识分享、阅读沙龙系列讲座,满足读者对不同内容的阅读需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发自己的文创产品在图书市集上售卖,包括卡夫卡系列主题网红咖啡保温杯、卡夫卡签名刺绣包等,受到读者欢迎。

  不可否认,当前,在网络购书、电子阅读冲击线下图书消费的形势下,图书市集逆势而起并且吸引了众多拥趸,对于巩固纸质书的阅读地位,帮助一些人获取更多情绪价值,理性选书,读到更多好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图书市集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现城市文明形象,刺激当地文旅发展,促进出版业的成长进步,也会起到显而易见的提振作用。

  图书市集受到热捧,美中亦有不足。它一方面表现在地域分布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相对缺乏;另一方面表现在形式重于实质,一些年轻人逛图书市集更多情况下为的是打卡,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多是他们与书一起的合影和逛的过程,而非阅读感受。如此图书市集,覆盖面未免不足,文化阅读的普惠性尚存欠缺。对此,各地政府部门及图书市集的组织者、参与者需要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努力使图书市集下沉到更多地方,创新探索出更多路径,促之发挥出更大效能。

  目前来看,从纸质阅读出发的图书市集,已经蹚出了一条不局限于纸质阅读的路子。它不断创造条件,使人们与书邂逅,让书在新时代绽放光华。我们盼望着,今后,借力图书市集能进一步把消费推进到阅读、将阅读融入更多人日常,真正营造出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诚若此,则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