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团队:月球探宝》

是梦想让心灵有了光

作者:张家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5

  葛竞的《“嫦娥”团队:月球探宝》(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是一本读时积聚力量,读后充满斗志的好书。“从零到一,再从一到一千,17年的努力,中国探月航天用最短的时间跨越了最长的道路,飞身来到世界航天领域的前列。”看到我国探月工程的逐渐前行,心生民族自豪感是必然的。然而对读者来讲,最让人心潮澎湃的,莫过于在困难面前那股不退缩、不服输的精神。当一道道技术难题横亘于前时,应该怎么办?除了直接面对,勇敢解决,他们没有第二条路。探月之梦,让心灵有了光。

  如何测控在月球轨道运行、距离地球长达38万公里的嫦娥1号,这漫长距离中的信号衰减问题如何解决?怎样让嫦娥1号对月球表面进行拍摄,形成完整的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如何让嫦娥1号在脱离地球轨道后,顺利进入月球轨道,并环绕月球运行?葛竞把主要笔墨花费在科研人员如何一步步攻克一道道难题,实现一次次跨越的关键事件上。对作者来讲,这是有难度甚至带挑战性的写作,然而从文本最终呈现来看,这也是完成度极高的。即便读者对某些专业名词只知皮毛、不明就里,然而阅读的流畅度并不因之受到影响。可以想见,葛竞于写作的充分准备与苦心经营。

  可以用激光高度计和立体相机组成嫦娥1号的拍摄器,当拍摄器随着绕月运转时,每隔一秒就能发射一束激光;通过提前调整嫦娥1号的轨道高度和月食出现时卫星的相位,以缩短月食产生的阴影时间;设计研发出新的智能程序,为嫦娥4号增加一双“眼睛”,以便让它能根据实时数据判断出最理想的着陆点……以上文字是貌似平常却艰辛的科技叙事。

  葛竞的写作是双线并行,即科技之光与人性之光的同时绽放,可谓德智双全。德,即品德、操守;智,即智慧、才华。不管是名声响当当的科学家还是未留名姓的科技人员,均在参与研究、全身心实践的日日夜夜中实现自我价值。

  葛竞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对相对专业的、充满科技元素的内容进行大众化的诠释,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从专业观点到大众视野,从高精专至接地气,考验的正是作家。“如果将嫦娥1号比作风筝,那么测控系统就是那个放风筝的人,而控制风筝的线绳则是由地面指挥中心发射的电磁波。这是一条看不到却至关重要的‘风筝线’。”测控系统的复杂、电磁波的神秘、嫦娥1号的重要性虽无法完全真实地展示出来,但是彼此间的关系与重要性,借由比喻已然表达明确。

  除了严谨、认真、细致的写作风格,葛竞笔下还有几分浪漫。嫦娥2号飞向远方,一直绕着太阳飞,成为太阳系里非常小的一个人造小天体。月球车“玉兔”在完成972天的服役后,永远留在了月球上,一直回望着地球上的人类。这份浪漫属于所有中国人,属于人类。那是对未知的渴望,那是对科学的不断探求。

  从嫦娥1号到嫦娥5号是中国探月科技的进步史,也是“嫦娥”团队所有成员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绝佳诠释。先人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今人有嫦娥探月的壮举,奔月之梦不再是梦,而是令人欢呼雀跃的现实。这是科技水平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更是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不懈进取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