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的同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5
有了文学,一个民族的历史便有了色彩,有了鲜活生动的一面。千百年来,中国文学与历史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有“野心”的作家,往往寄望于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活着的历史,而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后人则习惯称之为“史诗”。
陕西作家高建群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作为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被誉为陕北史诗,后期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胡马北风大漠传》《统万城》《我的黑走马:游牧者简史》,详细描述了匈奴民族的最后走向、楼兰王朝的生生灭灭、西夏王朝的何去何来、成吉思汗的铁骑纵横……以刚健、雄浑的笔触,将人带进苍茫的大西北。长篇小说新作《中亚往事》再次显示了作家对大西北人文历史的执着追寻,作品主人公马明轩原是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客,被仇家逼上绝路后易名马镰刀,成为中亚草原上劫贪济贫的“草原王”;为民族大义,马镰刀带领兄弟们戍守边关,成为北湾卡伦的站长,作品融入了作者几十年来在中国西部、丝绸之路上的文学意象与创作思考,既有自然景致的细致呈现,又有人文历史的独到挖掘,将中亚的辽阔、丝路的壮美、中国西部的锦绣山河刻画得美不胜收。
“70后”代表作家张楚的首部长篇小说《云落》以“云落”这个北方小县城为背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些人物的神奇之处不在于他们的壮举,而在于他们接受命运和反抗命运的方式。作者通过细腻的叙事,从一个名叫天青的青年偶然来到了云落县开启整个故事,以日常生活的修辞创新为特色,让读者兴趣盎然地走入这个虚构的小说世界,结识那些平常而又发着光的人。在“县城式”叙事方面,张楚展现出了充分的把握和构建能力。他花费大量功夫构建了这个虚构世界的特性和饱满度,每个人、每种动物、每种植物,甚至每种细小的事物都有确切的名字,这种知根知底的叙事方式是该小说的魅力所在,同时展现了作者的笔力和对生活的尊重。
敦煌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标志,这里浓缩了中国多民族的演变过程,集中展现了炎黄子孙的生命、自然、人生和历史,它是见证、薪火和生机,是宗教、历史、哲学和文化本身。陈继明的历史题材小说《敦煌》以唐代贞观时期为时间背景,以李世民的御用画师祁希为主人公,写王朝征战、凡人开窟、宫廷画师造像;以瓜州、沙州为空间背景,叙述河西走廊吐谷浑人与汉人的融合过程。更重要的,小说加入了当代元素,以一个吐谷浑后裔的奇特人生,打通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陈崎嵘的《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以及和之梦所著、罗建华撰稿的《再会长江》是近期长篇纪实文学的重要成果。《远方的山水》刻画了浙广两地干部群众的生动形象和浙江人大爱奉献、广元人感恩奋进的精神境界,拓展了全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的认知。《再会长江》是同名纪录片的图书版,通过讲述长江沿岸民众10年前后的人间烟火和风雨变化,深刻反映了中国10年来的飞速发展。如果说纪录片是以全景式的画面、一系列的人物故事,来展现长江两岸的10年之变,图书则是一部让更多人了解长江、热爱长江、保护长江的纪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