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去帮更多的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2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
这是电影《手机》的开篇场景。影片中吕桂花在邮电所打电话的画面,就是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沿河城村村口的那间邮政所拍摄的。王怀敬这位老党员,就是这间邮政所唯一的邮递员。
走进那间破旧的老房子,泛黄的年画、破旧的水缸、生锈的脸盆架……时光一下被拉回到30年前。这里既是邮政所,也是王怀敬的“家”。2021年1月,去采访的那天,正赶上一场“霸王级”寒潮,接近零下20摄氏度,家里的外屋与外面一样冷,里屋有个电暖气,勉强带来一丝热乎气儿。与艰苦相比,更难忍受的是孤独。为了周边4个村里剩下的200来户人家能收寄东西,王怀敬一个人坚守着这间邮政所,但他每天仍会整整齐齐地穿好工装,戴上党徽。
山路崎岖,汽车不好走,于是这里成了北京市唯一一条还在用自行车送件的邮路。一个人守着一个院子,靠着一辆自行车翻山越岭地送件,坚守了27年,行程近50万里。更让我吃惊的是,时至今日,他仍然拿着每月3000元的微薄工资。除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理由能解释他的坚持。
临走时,我给王怀敬拍了一张照片——一个孤独的身影抱着一堆沉重的邮件从邮政所门口台阶走下来。那一刻,夕阳的余晖恰巧洒了过来,他身上的绿色工装显得很暗淡,但胸前的那枚党徽却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这是一次采访,于我而言,也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不需要多高深的理论,只是一个平凡党员的故事,就足以让我受益匪浅。
王怀敬说的一句话一直让我难忘。他说:“给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就是我的使命。”在后来的工作中,王怀敬的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记者们在采访中常有一些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却并不一定能有回报的选题,也许很多人就会放弃了,但我却会坚定地去完成它。去年北京“23·7”特大暴雨后,我第一时间奔赴房山十渡采访清淤排障的武警官兵,只为记录他们的感人瞬间;跟踪了3个月的“寻找烈士的名字”系列报道,10次奔赴现场,3次出差,只为让后人铭记那些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人……很多稿件刊发出来也就一两千字,没人知道我背后付出的辛苦,但我仍然愿意去做,因为它有意义,它可以帮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