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清与麦之饼的传播魅力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7


  云南洱海被称为海,绝不仅因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而称其雄,而是因其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播基因。不仅国人向往,最近很多外国人在新冠疫情之后也重返这个深居西南之所,而且还有一些驻华使节前来造访。就传播而言考虑一下,什么原因使其然?

  传播学上有个“他者理论”,认为认识自己时亦应作为“他者”,站在客观的位置上,观察揣摩本体的精神活动。正好,在洱海之滨的喜洲镇居住了18年的林登夫妇,作为外籍人士,他们是“他者”;而作为长居人士,又有了本体意识。他们认为,传统的独特,乡民的淳朴,加上洱海之静美,而且还有当年抗战文化遗存,以及飞虎队导航站等复合因素,使得这个看来闭塞的地方,呈现出一种当代人十分认同的开放性,这使得其价值可贵。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价值的传播,并非只是形而上的,而是有着寻常的稻粱气息。一位到喜洲镇的意大利访客在吃到当地一种叫“破酥粑粑”的麦面饼之后,居然认为这种白族食品完全可与西式比萨媲美,饼面破碎的酥油之美与咸甜兼备之味可赞。由此,他就地采访并拍成视频,以古朴的小镇生活为背景,通过食品文化把中国边疆人民的生活场景传播出去,获得了非常多粉丝。

  有人总是觉得身边熟悉之物没有什么价值,传播无所依托。其实,再熟悉的身边之物,有时只要从“他者”角度深入观察,价值之凸现就可能呼之欲出。

  再拿普通的水来说。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来到洱海边的古生村,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之后,这里多措并举,生态环境发生质的提升。当下凡来之客,皆叹洱海之水清澈可人。同样是水,过去当地人以水质不好为苦,老百姓如果咒人会说:“你是吃了洱海水的吧?”而现在,洱海之波成为无价之宝,环海形成的生态链和价值链,成为最时尚、最恒久、最吸引人的传播要素,造福于社会。清水,成为最不会发生偏见,最容易为人认同的客观传播对象。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真正具有深谋远虑的传播者,并不在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焦虑,而在于价值呈现的核心如何把握。很多新闻出版业者都感到,在视觉传播价值提升,多媒体成为必备的认知手段之时,优秀的复合型传播题材太难找了。正因其难找,所以海之清与麦之饼这么简单的魅力传播案例,也许可以给人以一些启示,“他者”与本体的换位与结合,可以施展的空间究竟有多大,实践一下可能会收获成功之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