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

生活流轻喜风精彩又松弛

作者:本报记者 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2

  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电影《走走停停》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编剧3项大奖。精良的品质,也让《走走停停》自6月8日端午假期全国公映以来,一直较受关注。为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话《走走停停》导演龙飞和演员胡歌,从多个视角探讨该片作为生活流喜剧的出彩之处。

  灵感来自生活细节

  电影《走走停停》中,“脆皮青年”吴迪(胡歌饰)在工作感情上双双失意,沮丧返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高中同学冯柳柳(高圆圆饰)相遇,随后生活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影片敏锐捕捉当代人面临的社会现实,将时下青年的精神状态搬上银幕,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真实生活的酸甜苦辣。

  本片并非导演龙飞和编剧黄佳的首次合作。此前,二人合作的电影《睡沙发的人》在线上播出后好评颇多。能否再次延续这一风格?黄佳将纪录片、戏中戏和现实生活这3条线组合,形成闭环,《走走停停》的剧本由此应运而生。

  《走走停停》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碎片和细节,龙飞坦言:“越贴近生活的东西越真实,真实的东西更易让观众代入,有共鸣而不突兀。影片并非强叙事类型的影片,而是想尝试用生活化的细节和有趣的人物吸引观众一步步看下去。”

  影片中,吴迪面对自己暂停的事业,没有萎靡和沮丧,而是在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间不断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吴迪身上的开朗、活泼、有趣和自信,以及和家人相处的有趣故事,都让《走走停停》的节奏更加紧凑,松弛感、生活流和笑中带泪等关键词构成了影片的总基调。

  喜剧效果点到为止

  龙飞认为,影片在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影片的真实感,即在戏剧的结构里创造让人可信且能够代入的真实感。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笑点设计,也更有真实感、符合逻辑。

  影片中所呈现的家庭氛围、生活场景、台词和情节等均较为贴近生活。胡歌回忆:“当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之中,就可以保持松弛感,这也为快速进入角色提供了有力支撑。”

  父子、母子、兄妹等人物关系的处理和细节的把控,真实而温暖。影片中的一家四口各有各的个性。比如,父亲表面上严肃刻板,但对家庭成员充满爱意;母亲年轻时有舞蹈演员的梦想,但为了家庭一直奉献。母亲离开之后,影片也没有采取大开大合的情感爆发,而是以真实细腻的方式,将大家对母亲的思念融入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绿豆冰、按摩椅等,真实而感人。

  很多时候,喜剧的表现容易过头,效果反而打折扣,而龙飞在执导该片拍摄时一直在把控这个度。“我们不需要刻意表现,而是让喜感自然流露,这也让很多观众认为《走走停停》是一部不一样的喜剧,它不依靠演员刻意演出来的笑点,而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喜剧之中。毕竟,生活中本身就有很多的喜怒哀乐,能够带给人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

  现实之中汲取养分

  《走走停停》凝结着青年电影人对于社会现状的洞察与思索。最开始吸引胡歌参演的也是剧本。近年来,胡歌的不少电影作品都是和青年电影人合作。他坦言,和青年导演、编剧合作的过程中,自由度很高,大家有很多想法可以及时沟通。

  影片中,冯柳柳和吴迪在见面时提出了拍摄纪录片的想法,她对吴迪说:“像你这样的中年人往往面临着双重压力,你比我小两个月,还不算中年人?”吴迪没有被“中年人”这样的标签所刺痛,而是颇具喜感地来了一句:“你还记得我生日?”此片段一出,影院瞬间被观众的笑声所覆盖。龙飞透露,这场戏的台词便是胡歌的即兴发挥。自由度颇高的创作氛围,让编剧、演员和导演等合作顺畅,最终呈现出影片独有的喜剧氛围。用胡歌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是在演喜剧,而是生活在喜剧里”。

  生活,是创作最好的土壤。胡歌认为,戏有两种,一种是为观众造梦,另一种则是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而《走走停停》便是后者。

  塑造过众多成功的英雄类、传奇类角色的胡歌,近年来所扮演的角色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普通人居多。“我也很想让自己回归真实生活的土壤,从中汲取养分。进入40岁的阶段,越来越认识到体验生活和感悟生命对演员表演的重要性。”胡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