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当老师》: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2

  近日,在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电影《我要当老师》专家研讨会上,业界专家学者嘉宾,以及影片出品方、主创代表齐聚一堂,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叙事方法等方面共同探讨影片的教育价值、社会效益,为思政教育题材电影未来更高质量的创作与成长“把脉”。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荣誉理事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明振江表示,天津是现代教育启蒙的开先河之地,这部影片是思政课教育的开先例之作,开先河之地和开先例之作是一种契合,也是跨界融合新的收获成果。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看来,影片在教育主题上有新突破,在教师形象上有创新,对教学有了现实关注,更加具有主题性、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是一部难得的教师题材作品。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周建东评价,该片主题积极健康,故事结构完整,内容真实朴实,情节段落动人,揭示现实问题,符合当今形势,对社会、学校、家长具有一定的启迪和警示作用。

  “思政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影片反映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通过艺术形式对‘如何上好思政课’进行了有益探索。”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张思涛说道。

  “影片自然真实呈现生活,人物塑造真实可信,情节非常顺畅,人物关系自然且有张力,符合这一类型的电影创作规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评价,影片对话生动有趣、有质感,可以看到老师内心的想法和性格,尤其是天津话的使用,更加丰富了轻喜剧的效果。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电影监制唐科则认为:“影片最大的优点是塑造了两代老师饱满、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发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感,也感受到了老师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魅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认为,这一类型的影片挑战性非常大,写出了时代之下青年教师的成长,写出了他们充满激情与困惑的青春、充满矛盾的现实与理想,对如何讲好思政课及如何做好辅导员进行了思考,最重要、最感人的是写出了师德的传承。

  导演洪宝生在谈及影片创作时表示,老师的概念不仅局限在教育本身,更应是一个社会范围内的大概念,在各行各业都应有具备师德、善于引导的良师。这部电影,从目前观众的反馈来看是较好的,这也为接下来再拍摄校园电影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影片出品人、天津电影制片厂总经理梁奇介绍,天影厂在创作现实主义题材、英模人物方面已经形成了特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部影片是主旋律影片的一次尝试、一次创新,并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继承和发扬国有电影厂的优良传统、艺术勇气和责任担当,努力提高电影创作质量,努力推出更多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的优秀作品。

  《我要当老师》以年轻的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孙恒为主角,讲述了他在中学政治课教师高怀德、马克思主义学院冯院长和辅导员蒋丽等人的指导帮助下,从“靠近光”“成为光”到“发散光”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