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艺到“守艺”

作者: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召兴 李振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1

张召兴(左)与李振兴在采访结束后合影。


  要把一项政策10年的成果浓缩成一段8分钟的视频,难免会有“流泛”之弊,10年间,山东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效显著: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列全国第二),省级名录1073项,国家级传承人88名,省级传承人421名。与10年前相比,省级名录项目新增近2倍,省级传承人数量近乎翻番。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大高地,山东是最早践行文化“两创”的大省之一,10年之变,备受关注。尽管媒体融合之下,记者普遍具备了采、写、拍、编技能,但报系出身的我们,在接到要拍一部展现10年跨度的新闻纪录片时,激动之余仍难掩忐忑。

  为了做好这次报道,我们临时组建团队,并大胆实行“专家”负责制,即发挥团队成员各自优势,对报道进行条线分工后由各条线“专家”担任总调度。经过研讨,我们确定出5条线:张召兴和刘芝杰负责纪录片总体策划把关,李亚平总体负责纪录片一应导演制作事宜,张子良总体负责一应拍摄事宜,李振兴总体负责一应采访事宜,刘斐总体负责联系对接一应采访事宜。

  对报道对象的选择是重中之重,为了更真实有效地反映山东文化“两创”成果,我们用了半个月时间,对全省非遗项目进行了逐一筛选,最终将非遗传承人划分出4个发展阶段,并从中各选取一位代表作为报道对象。

  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慢慢发现,真正的困难,远不止于此。文化“两创”的10年,也是非遗传承人“精彩纷呈”的10年,中间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动人故事不胜枚举。当4位传承人全部采访完,积累的素材已经超过500G。

  按照原定思路,我们制作了一周,中间调整不下20次,但仍旧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眼看交稿时间已经逼近,我们也曾想过,就这样算了。但看着片中一位位传承人的故事,不甘之心感同身受: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守艺”?如果不能将他们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如果做出的片子无法代表山东文化“两创”的10年,我们对不起自己身为记者的责任。

  于是,在交稿前一周的晚上,我们开会讨论,最终决定,放弃常用的同期声介绍,借鉴群像剧的表现形式,用我们纸媒记者最擅长的方式,用人物各自的故事作为逻辑链条,以蒙太奇手法将传承人的故事一一呈现。

  当片子制作完成时,我仍记得采访中非遗传承人杨涛说的那句话:“仿佛又重新活了一遍,真希望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能唤起更多人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让非遗传承再上新高度。”

  (本版图片均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