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触摸文化珍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1
5月15日,湖南省耒阳市蔡伦纪念园内,胡雪怡(左)采访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省级传承人梁成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作为一名文化新闻类的新人记者,非遗对我来说是陌生领域。初遇非遗,我便发现,一段戏曲展示、一种刺绣针法、一项小吃制作技艺、一首曲艺表演……都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于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具体的物质载体。这也意味着,非遗常常是“无法触摸”的。正因如此,我几乎只能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打交道的方式,走近、感受,再触摸。
从传承湖南杖头木偶戏的八旬老人谭奇书到湘绣鬅毛针第五代传承人、“90后”彭娟,这些非遗传承人同我说得最多一句话就是“感谢关注”。这句话,可能不过是一句普通的客气话。但在我看来,无论是非遗本身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还是传承人的经历与生活现状,都需要被看见、被关注。他们的手艺、技能、本领,往往是他们坚持了或者将要坚持一辈子的事业,也是文化珍宝。所以我想,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立夏后,我来到了湖南省耒阳市蔡伦纪念园,见到国家级非遗竹纸制作技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的省级传承人梁成富。他个头不高、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笑起来皱纹里夹着朴实和善意。一问,竟然与我父亲年纪相近,可他看上去比我父亲要苍老一些。在与他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蔡伦古法造纸不仅是一个极耗体力的技艺,还面临着缺少年轻传承人的窘境。
采访过程中,我跟着梁师傅上山砍竹,再看他剖竹,整理成捆。十几米高的竹子与身高不到一米六的梁师傅“同框”,画面让人有些震撼。我尝试用双手抬起刚被砍倒的竹子,压根抬不起来,他却用单肩快速托起,竹子似乎已然变成了一张轻飘飘的纸。
从备料、沤料、捣料到抄纸、分纸,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年复一年,不知疲倦。除了思考如何创新、继续精进造纸技艺,梁师傅还在忧心下一代非遗传承人如何生存、非遗项目如何接续发展等问题。至于岁月在身上留下的痕迹,他浑然不知。但谈到与蔡伦造纸有关的故事时,梁师傅又滔滔不绝,眼里装满了星光。
这种星光,我还在湖南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李桂香眼里看到过:她拉着一个行李箱,如数家珍般介绍从艺以来用于表演的皮影;还在浏阳花炮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钟自奇眼里看到过:讲述他创办烟花公司、成为行业标杆人物的传奇人生;还在长沙花鼓戏省级传承人胡建忠眼里看到过:凭借对舞台的热爱风雨无阻地唱了近40年戏……非遗此刻在传承人身上有了具象。
他们是行走的传统文化传播者,欢迎所有关注的目光。与他们面对面,我总是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