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新闻传播育人

党建引领 知行合一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04

  如何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新闻传播学一流学科建设主要单位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注重发挥学院党委在视听传播和媒体融合方面的优势,打造了具有全媒体特色的课程思政、作品思政、实践思政、项目思政、活动思政一体化推进的“五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并产出了丰富的成果。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这源自电视学院“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实践探索创新”这一基础。

  形式多样 开展有组织的实践

  “实践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根基,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组成部分。”曾祥敏介绍,基于此,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的理念,提出了“新闻教育实践观”,构建起了知行合一、实践赋能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围绕实践展开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与专业文化,把实践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目的,突出实践对整个教育过程的驱动力。

  曾祥敏表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无障碍公益传播、红色文化创新传播与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等实践中,电视学院党委探索“有组织的实践”,并初步形成“有组织的科研、教学和实践”互动机制。

  曾祥敏告诉记者,电视学院目前已推出了“红色文物青年说”“十年百变”“百年先锋”“光明影院”等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实践项目。“‘光明影院’无障碍信息传播工程开始于2017年,师生志愿者坚持每年推出104部无障碍电影,让中国的视障人士在全年52周里,拥有每周欣赏2部无障碍电影的机会。这不仅为视障人士延展一条‘文化盲道’,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在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与实践中肩负起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曾祥敏介绍,“光明影院”不仅入选2020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还荣获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学院与中国新闻网联合推出的‘十年百变’系列融媒体视频也备受瞩目,项目由教师团队带领同学展开,通过团队统一策划设计,结合具体业务课程招募项目成员组成创新实践小组,让学生成为实践主体。”曾祥敏介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手把手带领学生团队,一边讲解专业知识,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师生在实践中共同破解相关难题。“这不仅很好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发展成就,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进了学生对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了解,实现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曾祥敏告诉记者,2022年9月—12月,系列片中文版和英文版分别在中国新闻网中英文官网、客户端、微博、海外社交平台等媒体矩阵同步上线,单集浏览量超60万。英文版“移动支付”“嫦娥探月”等内容被国务院新闻办海外媒体平台转载,登上微博热搜第三位,话题阅读次数超过2亿。

  实践赋能 打通产学研的壁垒

  用中国知识培养中国人才、用中国经验反哺中国教育,把主题教育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将党建引领专业、党建与专业相融合,电视学院党委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实践赋能,让学院创新走出了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理论—实践”的循环模式。

  “实践赋能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一大突破就在于打通了学界与业界、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隔阂,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师生指导下的高水平实践作品,不再是‘演练’‘练习’‘作业’,而是直接可以成为新闻媒体发表、刊播、推送的高水平作品,换言之,学生在学校的高水平实践,可以直接服务社会和行业需求。”曾祥敏表示,电视学院党委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通过实践赋能不断推动学生从后备人才成为主力军,进入主阵地。

  曾祥敏举例说:“我们通过‘光明影院’无障碍信息传播等实践项目,将师生的创意变成作品,在创作中形成创新,孵化为社会认可的文化产品,形成广泛社会影响,推动了中国无障碍信息传播事业发展。学生的作品直接服务视障人群,不仅使学生的价值信念、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还落实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理论—实践”的循环模式,电视学院已连续10年制作《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共计推出2939个案例。《新媒体展示手册》以数字传播技术广泛汇聚优秀的新闻报道案例,以视听融媒体语言生动形象展示新闻报道片段细节,切实为师生提供了最权威、最鲜活、最生动、能用、好用的数字化教材与教学资源。

  “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的新闻传播学科,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将继续探索党建与专业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而努力奋斗。”曾祥敏在采访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