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导读书

作者:戴亦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17

  对于出版行业从业者而言,如何在新时代打造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经典导读图书,行之有效地引导人民大众走进经典、学习理论、领悟真理,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南京大学教授张亮和孙乐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丛书”(十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对于探索如何围绕读者打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进行了有益尝试。

  首先,以读者为中心,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历程,正本清源、以理服人。该丛书做到了以内容为王,深度解读了精选的十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方面,从整体上看,该丛书收录的这十部经典著作很具有代表性,集中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时期一直到晚年时期的思想历程,为读者全景式呈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严肃思考。另一方面,具体到每一部导读,都是依据目前国内外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写作,以思想史为线索划分专题展开阐述,带领读者深度阅读经典著作的核心内容与要义,并结合文本在国际和国内的流传史与效应史,厘清了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因而能够正本清源,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

  其次,以读者为中心,一定要“接着讲”,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以读者为中心,就需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来引导读者结合现实实践重读文本、重思理论。就此而言,该丛书没有满足于照着经典讲,而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伟大实践出发“接着讲”,每一部都系统阐述了经典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活的灵魂”,做到了让马克思主义文本面向现实、走进当代。与此同时,该丛书针对读者们可能存在的理论困惑和理论需求设置了专题讨论,综述国外学者围绕文本或具体理论问题形成的争论。通过呈现不同思想观点之间的交锋,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鲜活起来,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且锻炼了读者的辩证思维,引导读者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和探索,深化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兴趣,这就实现了“导读”之“导”的作用。

  最后,以读者为中心,还要充分尊重当代读者的阅读特征和习惯。该丛书语言表达流畅、结构逻辑清晰,在不影响正文阅读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添加了配套图片及文字说明用以补充相关知识点,特别是在介绍写作背景、相关人物、历史事件和文本群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材料和延伸阅读的线索。与此同时,该丛书还配套推出了电子书和音频课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数字传播。

  总之,这套本着以读者为中心的宗旨打造的丛书出版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众化普及化表达的内容创新和融合化多元化传播的出版方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