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研究》
从个案鉴定到艺术史重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1973年,傅申先生与王妙莲女士合著的《鉴定研究:赛克勒藏画研究》英文版问世。本书以收藏家赛克勒先生所藏中国书画为研究对象,既是针对“赛克勒藏画展”(1972年)的详细图录,又是在中国书画鉴定领域具有突破性贡献的一部研究著作。
彼时的西方学界,对中国画的研究大抵停留在“风格分析”的阶段。中国绘画虽然也受时代风格的制约,但其自身的独特性却不可忽视,即十分注重表现个人的格调与品性。有鉴于此,傅申的研究并未建立先入为主的风格观念,而是抛却作品既有的身份标签和历史定位,重新审视细节,逐渐建构起符合作品实际情况的观察与鉴定方式。他并非放弃“风格”,而是试图将描述普遍现象的“风格问题”与针对具体作品的“鉴定问题”联系起来,使二者能够在彼此的研究推进中形成有机的互动。
风格、品质与作品的物理特征(纸绢、墨、颜料、印泥等)构成了鉴定研究中三个重要的领域。而针对作品的个案鉴定,书中则胪列出14种具体的情况,并分别列举了相应的作品与解决对策。其中着墨最多的,当属在赛克勒的藏品中占比很大的石涛书画作品。
作为17世纪典型风格的突破者,石涛的作品既符合文人画的思想传统,又极具个人性情。在对石涛两则信札的鉴定研究中,傅申将书法作为鉴别真伪的基础,并进一步从伪作出发,锲而不舍地追查作伪者的“作案动机”。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光只是孰真孰伪,更涉及到作品在复制与流通过程中各方人物的行为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真迹还是赝作都有其被深入研究的价值。同时,通过鉴定将作品放置到正确的位置上,亦是对风格序列的重构。因此,本书不仅着眼于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更关注个案鉴定对于整个艺术史建构的重要意义。
1973年版的《鉴定研究》是傅申以中文草拟,王妙莲英译完成的。本书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展示了中国传统的鉴定方法,同时也使中国书画鉴定的研究进一步科学系统化。如方闻所言:“他们结合了中西学界对这个课题最好的研究方法。”
由于中文原稿佚失,本书今由赵硕译为中文,推出《书画鉴定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距其初版面世已近50年矣。众所期待的中文版的到来,使国内读者能够更直观地阅读和了解这部鉴定史上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