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进史》

展现观念之流变 知晓此学之门径

作者:孙笛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戏曲一学诞生已百年矣。1912年王国维作《宋元戏曲史》,考据精详深得乾嘉三昧;又系统组织材料,梳理中国戏曲形成发展脉络,得人文科学明因求变之关窍;而书中蕴含的悲剧、自然等哲学理论,更体现出他远超时人的知识结构。自王氏以后,戏曲一学逐渐茁壮,新材料、新观念层出不穷。最为可贵的是,每一代学人中均有扛鼎之士撰写体现其时代研究范式的戏曲通史:总结当时学界种种发见、展现学术观念之流变,后学亦能因此知晓治此学之门径,使戏曲研究传承有序、代代有人。

  曾永义先生的《戏曲演进史》(九州出版社)便是我们这个时代戏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此书共10编,分8卷,将戏曲分为“大戏”“小戏”两个系统,考证代表戏曲源头雏形的诸种元素始于何时,阐释由小戏而至大戏的形成条件,论述杂剧传奇等体制剧种、乱弹诸腔与雅部昆腔等腔调剧种的形成与发展,以此勾勒戏曲演进发展的骨架。“小戏—大戏”系统将代表戏曲艺术源头雏形的诸种形态和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成形戏曲加以区分。学界此前对中国戏曲的起源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这一系统消解掉了诸种争端。

  该书写作特点鲜明,一是注重概念术语的辨析。曾先生在论述一个问题时会先清晰界定所探讨对象之内涵与范围:铺陈史料、分类总结,最终提取出此概念较为客观的定义,奠定论述之基准。于是在本书导论编中我们可看到他对戏曲、戏剧、剧种、大戏、小戏的考述,又精准界定渊源、雏形、形成、衰落的用法。先生还擅长从概念名称的变迁中考索戏曲源生形成乃至发展的历史。例如在梳理南戏的形成时他从“鹘伶声嗽”“永嘉杂剧”“永嘉戏曲”这些名称中勾勒出其由乡土小戏发展为大戏的过程与时期。

  二是有意识地建构作家作品的客观评价体系。文学研究的评价与鉴赏最易陷于主观随意之弊,先生以其多年从事戏曲研究创作的经验所在,基于戏曲文学之特征,建立述评作品的完备方法,可演为八端:本事动人、主题严肃、结构谨严、曲文高妙、音律谐美、宾白醒豁、人物鲜明、科诨自然。有此统一基准,则可客观呈现不同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是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体现在先生广引诸家观点、积极与不同学者对话,又在行文中时时提点读者,指明笔力思路所在,又指点何处可进一步拓展。于是读者阅此书,仿若被先生带领着徜徉思想之域、学术之海,亲临每一个戏曲研究史上的重要场景,耳边亦传来先生的谆谆教诲,使延续3000年的中国戏曲之历史图景阡陌纵横、历历在目。

  曾先生言曰:“我愿意有个肩膀让学生站在上头,而他们青出于蓝,这是我最欣慰、最得意,也最愉快的事情。”学术长河、奔腾不已,有此良师乃我等后学之幸,唯愿踔厉奋发、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