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十日谈》

扩展观察自然界的角度

作者:包春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之前我在对中学生物学教师进行培训时,有老师问:“教材里讲的素材我们这里没有,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怎么教呢?有那么多入侵生物吗?”我问:“您自己做过调查吗?”她说没有。

  自那次讨论之后的这一两年,每到一处出差,我都会留意是否有入侵生物。比如去年6月份在河南鹤壁,我看到了很多一年蓬及新建的绿化带里已经泛滥的鸡屎藤;后来到成都,见到了马缨丹、垂序商陆、福寿螺等。

  我无意中看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了“科学十日谈”系列书,其中有一本是《生物入侵十日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的作者,一位是我本科的同学亚辉,专门研究鱼,特别是洞穴鱼;一位是本科时教我植物分类的刘全儒老师,至今我还在不停地求教于他;还有一位是清华大学的刘兵教授。

  书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翻起来——这是很棒的一本科普书,推荐给大家。其实之前我还读过一本,是我国科研工作者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唯一的缺憾是,那本书里举的例子多数都是国外的。而《生物入侵十日谈》更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这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的,读时,你会感觉是在与作者进行亲切的对话,而几位老师的问题及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角度会引领着你一步步深入思考。

  对于一线生物学教师,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呢?

  可以获得大量的关于生物入侵的事实和信息,这些内容能够成为教师教学时鲜活的素材。我在阅读时发现,有一些信息是颠覆我认知的。比如,我在北京及老家经常见到的蟑螂、意大利苍耳、泽漆、苘麻、长芒苋等,居然都是入侵生物;褐家鼠、小家鼠(它们的白化品种就是实验室里的大白鼠和小白鼠)也是入侵生物;我们常吃的鲤鱼竟然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入侵种之一。

  可以增强整体思维意识,同时扩展观察自然界的角度、增强观察的敏感性。每一种生物都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联系可能是人类还未曾注意到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引种时要特别谨慎,全面考虑。同时,每一种生物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有自己独特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及传播和扩散能力,当我们观察了生物多种多样的“智慧”之后,我们观察事物的敏感性自然就会提高。

  可以增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几位老师在对话时反复提及,对于人为引进后而造成入侵的物种,是在引进的时候没有慎重考虑吗?不是的。几十年前,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远不如现在深入。科学就是随着证据的积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社会发展也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科学本质的内涵,是初高中学生应该理解的。

  可以提升社会责任感。不管是科学教师还是普通学生或民众,我们都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虽然大家多数不是决策者也不是科学家,但在入侵生物的科学传播中,可以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比如,不随意携带动植物回国、进行科学放生、发现入侵生物及时上报等。

  当然,如果你读了,可能会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