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种子》
“16+6”,“种子”结出“硕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种子》(云南科技出版社)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线科研人员杜燕、李涟漪、杨湘云等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应用先进的研究技术,基于16年的工作积累,耗时6年编写。该书已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出版的为第一卷、第二卷,共102万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珍稀濒危植物是一类现存数量稀少、灭绝风险较高,却在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是我国不可替代的战略生物种质资源。种子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繁衍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实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对象。多年以来,我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对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和濒危状况开展了调查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对作为植物重要繁殖器官的种子关注却很少,此前的大部分研究中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种子的形态描述极少,有的甚至无任何种子形态信息;加之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种子形态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难度较大,这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种子的研究、保护和利用。
该书以2021年8月7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依据,着重介绍了我国56科160种具有代表性的珍稀濒危植物种子的相关信息。其中,裸子植物6科29种,被子植物50科131种;一级保护植物30种,二级保护植物130种。第一卷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木兰类分支和单子叶植物分支的18科98种,第二卷包括真双子叶植物的基部分支、蔷薇类分支和超菊类分支的38科62种。
在内容方面,除了重点描述这些物种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还介绍了花果期、传播体类型及传播方式、种子的贮藏特性和萌发特性,同时提供了物种生活型、分布、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濒危原因等信息。书中所含信息较新,首次描述了57种种子的形态,完善了103种种子的形态描述,大部分物种种子的散布、萌发和贮藏特性、胚形态信息为首次公开发表。此外,本书还从种子的角度探讨了相关物种濒危的原因,对已有的濒危知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根据种质资源库多年积累的采集数据和相关文献,对这些植物的花果期、地理分布、生境等也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使这部分信息更加准确,这是对《中国植物志》中相关物种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在图片方面,共配以2000多张珍贵的照片来进行展示和说明,照片内容涉及植株、花、果序、果实、种子、胚和幼苗等,类型多样。全书排版方式独特而美观,大量采用跨页排版的形式,文字与图片融为一体;文字内容丰富,分类排放;深色图片采用局部脱光油,使图片呈现出较强的照片感,极力还原珍稀濒危植物种子的细节。因此,该书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该套书是帮助人们快捷、准确识别和了解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尤其是其果实和种子的参考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