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查理去旅行:重寻美国》

透过诺奖作家之眼审视美国

作者:栾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为约翰·斯坦贝克作传的杰伊·帕里尼认为:“美国文学史上,鲜少有像斯坦贝克这样的作家,固执地关切自己国家的特质与命运。”《带上查理去旅行:重寻美国》(商务印书馆)记录了一次重新发现美国之旅,本书出版后不久,斯坦贝克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一条贵宾犬、一辆带篷卡车、必备的装备以及准备好的问题,斯坦贝克踏上了环美国的旅程,走过了16000多公里,跨越了34个州。他到达了被誉为“缅因州王冠”的美国最北端,游览了壮观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穿过了杳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和莫哈维沙漠,登上了美洲大陆“大分水岭”,饱览了美国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他享受了阳光明媚的白昼,也度过了风霜雪雨的黑夜,更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时刻;他亲历了美国城乡的变化,感受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斯坦贝克以这部游历纪行绘制了一幅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的立体图,在其所经过的点上,标记了美国的时代特征,堪称一部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纪实”。

  作者接触了美国各地的人民——军人、政客、警察、职员、农场主、店主、农民、服务员、卡车司机,展现了他们鲜活的个性,为他重新认识美国尤其是“了解今天的美国人是什么样子”、在想些什么,积蓄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长得“像格列柯画中的圣保罗”的南方白人对种族问题忧心忡忡;“有着少女般奶油和浆果色的皮肤”的法裔加拿大季节工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脸上有疤痕,一只眼睛是邪恶的白眼仁”的修车店老板却是难得的大好人;“湖泊守卫者”代表了一代乡镇青年既离不开现有生活,又渴望大城市的繁华,处于茫然而矛盾的心理状态。

  查理“是一个好朋友,一个理想的旅行伙伴”,“为这次旅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查理靠着“那狮子般的吼叫声”足以震慑“心怀邪恶之念”者;查理是作者与“陌生人之间的纽带”。最经典的当属他为查理做生日蛋糕,以排遣自己内心的烦恼,看似一场闹剧,实则表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作者仔细揣摩旅行的意义,结合实践,给出了精辟的概述:“不是人在规划旅行,而是旅行在主导人。”旅行是抹不去的记忆,犹如“一旦见过红杉,你的头脑中就会留下一个印记,或者创造出一个愿景,永远都会伴随着你”;旅行既存储有意识的所见所闻,也存储途中所有无意识的经历,是一个完整的储存库;每次旅行都是下次旅行的参照,以此助推,使旅行一再升华;旅行是一生的记忆,在旅行结束之后“仍然会长时间地持续下去”。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代,斯坦贝克用“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呈现了个体与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