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史料挖出新观点

作者:阅读推广人 启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2

  近年来,随着一些视频平台的崛起,电视的力量开始衰减。作为应对,一些电视栏目开始用平台做出口,尽管内容被剪碎,但同样影响到很多人,也使电视上的名牌栏目余威尚存。以这个话题开头,是因为本期上榜图书有一半作者与电视有关,而且与同一个电视栏目有关,那就是《百家讲坛》。

  最早在央视《百家讲坛》打出名头的是阎崇年先生,当年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曾一时“洛阳纸贵”。之后是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高校教授。以教授作为主讲人,从传播角度看,思路是对的。因为教授们经常讲课,内容上足够多,可以筛选浓缩出有趣的精华。在表达上,教授既然能让学生听懂,让老百姓感兴趣也不会太难。

  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在《百家讲坛》讲的是《地域文化的形成》。在他的新作《四海之内:中国历史四十讲》中,他从旧史料中挖出了新观点,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40个重要片段娓娓道来。葛先生指出,我们今天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不能够完全根据现成的史料来判断,按正常的逻辑推理,按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来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

  《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的作者之一许卫红,在《百家讲坛》讲的是《考古公开课》。许卫红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领队、秦都咸阳城大遗址项目考古领队,从事秦汉考古研究30余年。我曾读过她的那本《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已经很有深入浅出的意思。这次,她带着女儿——《中国考古大会》十佳选手申珅,一起打造了这本《寻秦迹》。大概是因为年轻人的加入,所以从目录上看,这本书更加通俗化:“考古探案一波三折”“一根刷子毛”“兵马俑在陵中属老几”“强弩中的绝绝子”“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许卫红在序言里讲专业研究成果和科普读物的差别,她说,后者需写得通俗易懂以便于推广新成果。这样,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其他三位《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中轴线》的作者李建平长年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他在《百家讲坛》主讲的也是北京中轴线;《审物:18世纪之前欧洲对中华诸物的描述与想象》的作者潘天波在《百家讲坛》主讲《好物有匠心》;《宽容与执拗》的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在《百家讲坛》主要讲述寇准、司马光等历史人物,《宽容与执拗》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司马光。

  说到北京大学,就不能不提本期榜单上的《影响人生的书单:来自百位北大教授的推荐(增订版)》。书中,150余位北大知名学者提供的内容涵盖了两大主题:治学感言与推荐书目。前者适合做学问的人去读,后者大概是读书人都想看的。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的《周制与秦制》是一部关于制度文化史的研究著作。所谓“周制与秦制”,并不是狭义的“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指的是自周代至晚清3000年的周制文化和历时2000年的秦制文化。冯教授认为,“百代皆行秦政法”的说法有其道理,也大体符合历史实际,但详考之下并不尽然。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内容从文明起源一直论述到新时代。《DK时间线上的全球史》讲的是从400万年前一直到今天,在这条时间线上,五大洲各地区和国家约1500个重要历史事件与关键人物被串在一起,可以轻松对照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同一时期的历史,为读者提供了观看全球历史的全方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