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活起来,文脉传下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8

  运用各种复制手段对古籍内容乃至外形进行再生性保护,是传承古籍的重要方式。如今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古籍善本的内容从纸端搬到“云端”,不仅能让更多人看见,还能实现全文检索、文本比对、自动标点等功能,为学习研究提供更大便利。不过,我国现存古籍实现数字化的不超过8万种,且很多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不足4万种。让卷帙浩繁的古籍以数字化方式传承,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规范,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推动资源汇聚共享。

  保护的目的在于让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更好走进人们心中并传承下去。从《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穿越时空的古籍》等用影像激活蕴藏在典籍辞章中的文化遗产,到“妙手匠心——修复互动体验套装”文创让大众在除尘、补缺、折页等修复体验中激发对古籍传承的兴趣……这启示我们,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古籍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价值理念变得可亲可感可及,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

  “今朝行兵六月天,带领人马守边关,头戴金盔似火焰,身穿盔甲滚油煎……”2021年,全新复排的秦腔甘派濒危剧目《潞安州》在一次会演中惊艳亮相,让观众大呼过瘾。一度绝迹舞台70多年的失传剧目重现舞台,靠的是珍稀剧本修复保护、整理研究、出版传播和文艺创作等多方努力和配合。古籍保护传承不是小众工作,而是大众事业。让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重获新生、重焕荣光,还需凝聚众智、汇聚众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2月26日 《人民日报》 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