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给少年儿童报道重大新闻须消除距离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8
提要
◆针对空间上的距离感,可以从少年儿童熟悉的事物入手,由此及彼,架起一座桥梁,最大程度消除这种距离上的隔阂。
◆针对时间上的距离感,可以从少年儿童身边的变化入手,以小见大,增强重大新闻事件的传导感知。
◆针对心理上的距离感,可以站在少年儿童的视角,寻找合适的切入角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给少年儿童报道重大新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距离感,包括空间的距离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上的距离感和认知上的距离感。
少年儿童的注意力和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学校,社会上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本身就与其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空间上的距离;重大新闻事件产生的影响,传导至少年儿童,让其有明显的感知,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时间上的距离;重大新闻事件的主角往往不是少年儿童这个群体,所以一般很难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心理上的距离;重大新闻事件较为复杂,其重要性可能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这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野才能看得透彻,才能理解其深刻内涵,而少年儿童因知识储备有限,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理解会存在一定困难,这是认知上的距离。
针对少年儿童与重大新闻之间的距离感,我以《中国少年报》“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为例,分析一下应对思路。
消除空间距离感,从熟悉的事物入手
针对空间上的距离感,可以从少年儿童熟悉的事物入手,由此及彼,架起一座桥梁,最大程度消除这种距离上的隔阂。例如,我们在报道“党的二十大”开篇时从“旗帜”入手,先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联想到学校每周都有的升旗仪式,少先队还有出旗仪式,说明少先队员对“旗帜”并不陌生。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到底是一面什么样的旗帜呢?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讲旗帜就是标志,举什么旗帜,就能告诉大家,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要干什么样的事。比如,我们看到“红领巾”举着星星火炬队旗走过来了,就知道少先队员们在开展活动,那么我们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作一面旗帜,就是要十分鲜明地告诉所有人:中国共产党要坚定不移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再有就是旗帜指向目标,像少年儿童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镜头——战士挥动战旗指向目标:“冲呀!拿下那个山头!”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所指,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战,已经先后攻下了“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好几个“山头”,而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明确了下一个冲锋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消除时间距离感,从身边的变化入手
针对时间上的距离感,可以从少年儿童身边的变化入手,以小见大,增强重大新闻事件的传导感知。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家过去1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少年儿童比较熟悉的环境越来越美、对星辰大海的探索越来越多等,也有少年儿童不太熟悉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联想到少年儿童对魔方并不陌生,我们把过去10年的中国,比喻成世界各国眼中一个被羡慕、被称赞的“魔方高手”。对于转魔方来说,难度和挑战主要在于必须把所有的面都转好,少一面、少一格都不行。这可不简单——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贫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还在“拖后腿”,就好比魔方虽然有几个面转得特别好,但还有几个面的颜色依然很杂,影响了魔方的还原。这1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国家花了很大力气去解决“中国魔方”中“落后”的那几面,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全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就是对吃和穿不愁,能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进安全的房子,喝上干净的水;同时,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几年,头上的蓝天越来越多了,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了。
消除心理距离感,从切入角度入手
针对心理上的距离感,可以站在少年儿童的视角,寻找合适的切入角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用一个部分讲了全面依法治国,要帮助少年儿童去理解,我们可以从“绿灯行,红灯停”这个交通规则去切入。如果把国家的运行比作城市的交通,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就是交通规则。首先,规则要讲清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什么是宪法?就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规矩,能管住其他法律的法(根本大法)。其次,重点要突出。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是由路、车、人等很多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应该管好,同时也要突出重点。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把道路管好了,往往能从源头上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通畅程度。在国家的运转中,为大家提供服务的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交通系统中的道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对如何让政府更好地依照法律行使权力、为老百姓服务作出了安排、提出了要求,也就是突出了重点。再次,执行要公正。有人受到惩罚,有人不受惩罚;有人惩罚得重,有人惩罚得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久而久之再好的规则也没有人遵守了。最后,大家要自觉。在没有摄像头,没有交警叔叔,也没有来往车辆的街头,你会坚持等到绿灯亮起再通行吗?看似一件小事,其实反映了规则意识,甚至是法治意识。法律最强大的力量,不在于规定得有多严苛,而在于全体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仰”。这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法治精神”“法治观念”,这也是建设法治社会、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土壤”。
消除认知距离感,从阅读习惯入手
针对认知上的距离感,可以从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普及相关知识。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怎么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呢?可以通过少年儿童熟悉的“骑自行车”来理解。“国家安全”这辆“自行车”,每个零件都很重要,都少不得。政治安全,就像自行车的车把,决定着国家前进的方向。经济安全,就像自行车的踏板,是为自行车提供动力的重要装置,确保车辆能够骑起来,往前走。军事安全,就像自行车的车轮,必须足够硬实,才能碾压前进路上的障碍。科技安全,就像自行车的链条,发挥着传输动能的重要作用。大家知道,链条系统越先进(比如变速车),骑行就越快、越轻松。文化安全,就像自行车的车架,决定着这辆车的基本形状,把车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车架要是出了问题,整辆车也就散了。社会安全,就像自行车的车座,只有让骑车人——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坐得安稳、踏实,才能骑得好、骑得远。国际安全,就相当于要求我们文明骑行,既不撞人,也要防止被别人撞,在大道上各行其道。了解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它所说的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人民,是国家安全这辆“自行车”的骑车人,让他们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目的。这一要求,和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安全道路”的重要内容。
《中国少年报》“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共推出9期,同时录制音频在新媒体平台播发,引起众多学校微信公众号转发,并当成学校集体学习的重要素材,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是《中国少年报》给少年儿童报道重大时政新闻时的探索,也是对办报方针“为孩子说话、让孩子说话、说孩子话”的重要实践。
(作者系《中国少年报》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