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实群众路线,创作更多“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作品

作者:付永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8

核心阅读

  人民群众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对象,也是新闻价值的最终评判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闻宣传中的题中之义,只有把群众作为主角,新闻宣传才会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走实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自觉主动地到群众中去采访、记录,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力量、有思想的优秀新闻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报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走深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

  身处伟大时代,党报记者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增强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局意识,紧扣时代脉搏,走进基层一线,探寻最美故事,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贯穿新闻工作全过程,创作更多“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作品,用深度和温度彰显主流媒体的中流砥柱作用。


  抓题材:把准群众视角


  党的立场是人民立场,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的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走实群众路线,就是要做到立场、宗旨、作风三位一体,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福祉,把重大主题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眼睛向下、抓好题材,在基层一线寻找最美故事,讲好精彩故事,既“接天线”,更“接地气”。

  以荣获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小田变大田”引出“农田四变”》一稿为例,稿件着眼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主题,选取安徽省马鞍山市作为典型报道对象,用极具现场感的小故事深度还原关于“田”的农村基层改革来龙去脉,深入分析了“小田变大田”带来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和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切中了改革的核心内涵和关键特质,揭示出基层创新的现实借鉴意义,实现了大历史、大主题的贴近式生动化表达。文章关注“基层声音、基层现象、基层创造”,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独家新闻素材,以白描手法细腻还原改革现场,让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改革故事引人共鸣,对“三农”专业话题分析透彻,故事线、人物线、改革线并行,纷而不乱,既是一篇兼具新闻锐度、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的改革类报道佳作,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令人深受启发。

  “小切口”讲述“大主题”,“小故事”唱响“主旋律”。梳理近年来各类新闻奖获奖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的选题都紧扣时代热点,“上连党心”想问题、出观点,“下接民心”寻思路、找办法,运用生动的故事书写了时代“问卷”,拨动了群众心弦,在党心民意的共鸣中展现了思想引领力。对于党报记者而言,就是要始终有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格局,放高眼界把握报道题材,放低身段讲述百姓故事,紧紧抓住群众路线这个“牛鼻子”,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磅礴之势。


  抓采写:站稳群众立场


  人民群众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对象,也是新闻价值的最终评判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闻宣传中的题中之义,只有把群众作为主角,新闻宣传才会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走实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自觉主动地到群众中去采访、记录,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力量、有思想的优秀新闻作品。

  俗话说,新闻七分采,三分写。田间地头、百姓炕头,基层一线、群众冷暖,永远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吕梁:较真“一微克” 刷新“吕梁蓝”》是一篇荣获第三十一届山西新闻奖的优秀作品。作品紧扣“打赢三年蓝天保卫战”的时代背景,聚焦曾经的“煤焦大市”“污染大市”山西省吕梁市,从环境空气质量近年来发生的巨大蜕变切题,从群众所思所盼、关心关注的身边事、烦心事入手,全景式展示了吕梁人民一微克一微克抠PM2.5、一天一天争取优良天数的生动实践。为了采写这一报道,记者坐班车、骑摩托,入企业、进工地,跑煤场、找部门,白天到基层找人唠嗑聊天,晚上回单位加班整理笔记,真切感受到了“较真一微克”背后的艰辛与努力,真切体会到了党中央打赢蓝天保卫战给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前后历时半个多月的采访,作品刊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采写新闻报道没有捷径,深挖细掘没有止境。能深入基层一线的记者最美,能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的记者最佳,能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上的记者最真。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抓文风:用活群众语言


  讲故事,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始终是赢得受众、引领舆论的关键。走实群众路线,就是要创新话语方式,用活群众语言,说人话、接地气、有人气,用真话、实话、大白话打动人心,塑造亲和力,做老百姓爱读、爱看、爱听的新闻报道,用浓浓的“烟火气”讲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时代故事。

  以平视的视角讲故事,永远是新闻报道的经典叙事风格。纵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作品文风总是那样的贴近生活、朴实自然、情深意切,经典报道中的每位主人公都显得特别的亲切、自然。文字通讯《“外婆”的礼物》中,社会公益组织发起人张新斌说:“那次回乡,我发现不少老人,既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也没有精神寄托,整日孤零零地坐在门前,守望着连绵的群山……”“鸡苗和饲料都给你们免费发,你们啥也不操心,就只管养鸡。除了鸡蛋,年底不下蛋的鸡我们也收购。”文中说:“张新斌给这些鸡蛋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外婆的礼物’。”“除了土鸡蛋,大山里的腊肉、黄花菜、竹笋等土特产也都成为‘外婆的礼物’,经由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一段朴实无华的文字,一个惠及秦巴山区农村留守老人的公益项目,使得这份特殊的“外婆的礼物”跃然纸上,为受众营造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传递出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舞台,我们要在时代的舞台上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让故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好,奋力谱写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篇章。

  (作者单位:吕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