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主于经:〈国语〉与经学史的演变》
探寻经学史演变的奥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1
《国语》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文献,记载了自西周穆王至春秋时期鲁悼公之间大约五百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国语》作为古代重要典籍,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的《国语》研究著作不断出版面世。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永路的《不主于经:〈国语〉与经学史的演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便是推进《国语》研究的一部新著。
在当前《国语》研究领域,《国语》与经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梳理。《不主于经:〈国语〉与经学史的演变》正是着眼于此,从经学史演变的视角,系统整理《国语》与经学的互动历史,完整呈现出《国语》与经学之间的千年纠葛。因此,这部著作不单单是对《国语》的研究,而是以《国语》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历代对《国语》的经学认知定位,探求这种认知差异背后的经学史演变,并确定历代经学边界所在,从而探寻经学史演变的奥秘,把握整个经学史的发展脉络。
经学是《国语》研究发展史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子。三国时期韦昭在《〈国语解〉叙》中曾说:“(《国语》)实与经艺并陈,非特诸子之伦也。”其实,《国语》的“与经艺并陈”之说并非始自韦昭,早在西汉前期,《国语》就已经埋下了日后与经学纠葛的前缘。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司马迁首次提及《国语》的作者问题,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随后,班彪、班固父子进一步明确左丘明既作《左传》又作《国语》。《国语》因与《左传》相同作者的这种特殊关系,又被冠之以《春秋外传》,以与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相携。由此,《国语》逐渐开启了与经学的纠葛关系——或被列入经学序列,或被视为国别杂史。
在经今古文学之争愈演愈烈的东汉,《春秋外传》已经成为《国语》的专称,无论是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直称《国语》为《外传》,还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大量引用《国语》而称“《春秋国语》曰”,都表明《国语》已彻底进入经学论述语境中。但是,《国语》与经学的关系在两汉之后充满了波折。唐代刘知几在其影响深远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中,将《国语》单独划为史学著作之一类,与《战国策》等书并列。清代浦起龙在注释《史通》时参以己意,更是直接冠之以“国别家”,由此有了后世《国语》乃国别史的论调。在代表清代前期官方立场的《四库全书总目》中,四库馆员称将《国语》归入“春秋类”是“殊为不类”,并最终归为“杂史”。纵观整个《国语》学史,经史之间的这种摇摆在历史上反复发生。
《不主于经:〈国语〉与经学史的演变》这部著作创新性地将经学的变量引入《国语》学史研究中,将《国语》置入经学史的演变历程中。在《国语》学史上,《国语》身份的变迁呈现出经学边界变动的信息,而经学的变革也会即刻反映到《国语》的时代境遇中。因此,《国语》就成为观察经学史演变的重要标志。从《国语》在各个时代的境遇变迁中,可以窥见整个经学史演变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