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仍在风中的疑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15

人生最初的那些问题,总与“什么”有关。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些问题里蕴藏了童年时代了不起的学习热情和吸收能力。因之,百科全书成为童年时代重要的读物类型。像《中国儿童海洋百科全书》这样的读物,能够系统地解答孩提时代关于海洋的诸多疑问。广阔的海洋世界里有什么?从海风、海浪、潮汐、海啸,到海藻、鱼类、企鹅、鲸、北极熊,再到海洋建设、探险、考古、保护……该书呈现的是全景式的海洋知识,当然还有背后同样重要的海洋观念。大海与陆地一样,是我们珍贵、可爱的家园的一部分。要真正懂得海洋,有能力保护海洋,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具体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但“这是什么”的问题却并未因此而变得更加容易解答。毋宁说,它在一些时候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解答。站在小时候的花园里,“我”向奶奶提出了“爱是什么”的难题。为了寻找答案,“我”走出家门,走遍世界,从一个孩子走成一个大人,终于在回到小时候的花园的那一刻,顿悟了问题的答案(《爱是什么?》)。有意思的是,此刻语言隐去明示,只在静默中向人们传递意义。爱是什么?屋里亮起的灯,晚餐飘出的香味,童年的花园里,脚指头伸进泥土里的叹息,除了属于诗的独特静默,似乎再没有其他语言能充分地回答这个提问。在贵图子创作的图画书《不大不大不太大》里,流传在人们口中的“青饕兽”究竟是什么?故事到最后也没有明白地解答这个疑问。或许,比“青饕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胖娃娃阿福拿什么降伏了这头别人眼中可怕的巨兽。画面上,大阿福般圆润喜悦的线条、色彩,诠释着烟火生活的某种明亮、温暖的本质。
这些故事,也带我们重新观看和思考世界和生活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如此。在薛涛的《南山童话故事》里,人与动物以某种自然的本能相互沟通、交流,同进同退。明明是离奇玄想的童话,却令人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细想一下,对人来说,“动物”和“植物”这样的词语,究竟意味着什么?对后者来说,“人”这个词又意味着什么?在张晓玲创作的儿童小说《水塔再见》一书中,少年小武决心要守卫他和爷爷的水塔,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真正理解与水塔有关的那段生活包含着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在“迪卡米洛暖心小说系列”里,每一次莫名的意外和错轨,带来的却是生活的惊喜和奇迹,从而让主人公认识了生活完整的面容。在龚彦竹创作的儿童小说《走近我,走向前》中,是从离童年不远处回望童年,诗意的欢乐中掺杂着复杂的成长情愫。小说贵在没有简化儿童眼中的生活,也没有矮化孩子理解生活的能力。李大潜的《起跑线上:写给十五岁以前的我》,记述一位数学家的童年求学时光。从数学18分到成为数学家,其间是热爱、坚持和努力铺成的道路。童年是什么?成长是什么?这些故事让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面貌、内涵、滋味和可能。
人生中,有些“为什么”的疑惑,不一定是要得到确定的回答,而是为了达成新的理解。在胡永红创作的儿童小说《像你那样》里,一代代教育工作者艰难而执着地驻守乡村学堂,他们的甘心和坚守源自何处?在图画书《哥哥凡·高》里,作者由凡·高兄弟的故事演绎童年的想象,从提奥的视角回忆哥哥凡·高的一生。他们曾一起闯祸,一起读书,一起聆听云雀的歌唱,一起为了艺术而辩论。在哥哥凡·高的身上,有着太多难以解释的沉默。然而,不论活着还是死去,记忆里的天空和麦田,“金色和蓝色的风的味道”,永不散去。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长大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疑问仍在风中,而生活一如既往。或许,疑惑本身就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