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里的声音

作者:儿童文学评论家 方卫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17

  一个孩子最初接触世界,往往从“听”开始,大多数时候,母亲的声音比她的面容更早印入幼年时代的感知和记忆。一个孩子最早阅读故事,也是从“听”开始。借助人耳对空气振动的本能敏感,他们在婴童时代就跨越符号和文字的意义阻隔,进入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大概也正是因此,与成人文学中的故事相比,儿童故事里总是有一个格外丰富的声音的世界。在董宏猷的儿童小说《金唢呐》中,唢呐的乐声贯穿大海一家三代的生活。守着乡土的爷爷,走出乡土的父亲,还有站在他们之间的少年,代际的冲突和文化的传承在乐声中铺开、延展。一支金唢呐,从山雾缭绕的这里一直吹向云霞烂漫的远方。《金唢呐》是同样热爱歌唱和生活的宏猷先生的遗作。斯人已逝,怀念绵长。在这部关切乡土少年、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命运的儿童小说里,我们仿佛再次听到了他熟悉的声音。在作品里,宏猷仍与他热爱的孩子、音乐和朋友们在一起。

  图画书《听,这个世界》,带孩子们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汽笛声,落水声,自己的呼气声,蜈蚣爬过的声音,甲虫工作的声音,还有各种各样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声音……图画书《100种动物的世界历史》,呈现的是过去很长时间里不被人类注意的历史。这些书不但提醒我们关注各种声音的存在,也提醒我们,只有认真地“听”,许多声音才会进入我们的耳中。就像我们从张之路的儿童小说《乌鸦不会道歉》里听见的那些故事:昆虫、蚯蚓、大雁、乌鸦、老鼠、椋鸟……“乌鸦不会道歉”,只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万物才会向我们开口言说。读张吉宙童话体的儿童小说《小黄牛和野斑鸠》,我们被暂时带离人的视角,透过牛、马、羊、斑鸠的眼睛来看世界。读叶广芩的儿童小说《猴子老曹》,你也会像故事里的秀儿那样,听见秦岭深处金丝猴的声音。

  当然还有古往今来许许多多人的声音。《名画里走出的中国故事》带孩子聆听古人的故事,也让他们在故事里结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五牛图》《步辇图》等经典名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丛书,则带孩子走进袁隆平等9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当代故事。从古至今,生命与时间一道流逝,有些声音却在文字、图像和记忆里长久地存留下来。

  在这个世界,我们聆听万物和他人,也不要遗失了自己的声音。图画书《我想听的话》表达了每一个孩子内心的渴望:理解、肯定、宽容、鼓励、拥抱,还有温柔的爱。在日常生活的困顿忙乱中,为人父母者应当一再提醒自己,不要丢掉了这些声音。在汤汤的儿童小说《十一个宝藏》里,曾几何时,也是孩子的老师在校园里埋下“宝藏”;岁月轮回,成了她的学生的孩子们为了老师努力去寻找“宝藏”。生活永远抛不开现实的忧思和烦扰,但有些故事会带我们去发现、记住心底最坚定的声音。听见这些声音,记住这些声音,你就不会忘掉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