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没有忘记

作者:辽宁省丹东广播电视台 张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14

  每个中国人看到这座桥都会有感动,因为70多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座桥就在我的家乡,4年前,我接到一项特别有意义的任务,就是对志愿军老战士进行采访,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采访的第一个志愿军老战士是家住在辽宁锦州义县的102岁独臂老英雄蒋文,虽然已经年过百岁,但是老英雄讲起70年前的抗美援朝军旅生涯,仍然记忆犹新。

  蒋文是原四十二军125师救护营的班长,在第三次战役抬担架途中,战友不小心踩到地雷,他被炸伤,最后右臂被截肢,看到我的到来,老英雄高兴得像个孩子,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战斗故事,还接连唱了5首红色歌曲。采访结束时,老英雄用仅有的左手行了一个军礼,用属于军人的方式宣示自己的老兵身份。我把这个画面定格在镜头上,也定格在我的心里。

  每一个行左手礼的军人,总有让人感动的故事。说到这次采访,开始我只是出于感动和崇敬,而随着与更多老战士的接触,我对这项采访任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志愿军老战士是抗美援朝战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故事细节的知情者、见证人,他们的战斗经历和所思所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不及时系统地挖掘和整理,许多珍贵的记忆将随时间消逝。

  2020年9月,我到上海采访曾经击落5架敌机的韩德彩中将,你知道他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他说,可把你们盼来了,我已经老了,再晚我的身体就支撑不住了,你就是想采访我也来不及了。我听了之后心里特别酸楚,这些老战士的平均年龄在90岁左右,而且身体状况都不是很好,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点什么呢?那天采访结束后,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手记,再晚就来不及了,我开始有意识地与时间赛跑,只为了能采访记录更多的志愿军老战士。

  对金刚熙老将军的采访是在病床上进行的,我们还特意调整了播出计划,让他看到了他的亲口讲述。两个多月后,老将军去世了,他的女儿给我发来微信说,感谢记者同志,老人最后走得很安详,你的采访让他又重新回忆起他的光荣岁月,老人感到当兵值得。

  始于情怀,成于坚持。4年来,我和同事们克服疫情影响,辗转全国12个省区市,100多个县市,行程20多万公里,采访志愿军老战士500多人,我自己就采访了356人。

  如今,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已播出222集,现在在丹东志愿军公园、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大屏幕上,每天都在滚动播出《铭记》,这也成为一个更加生动的课堂。

  我上学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让我们耳熟能详: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才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这是出自著名作家魏巍作为战地记者在抗美援朝时采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感到特别幸福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给这篇文章写下了新时代的注脚。幸福是平静和简单的,而为了这简单的幸福,又有多少人在负重前行。

  今年4月,我在重庆有幸采访到曾与一级战斗英雄杨春增烈士并肩作战的牟元礼老英雄,他对我们这项工作的肯定让我倍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

  牟元礼老英雄说:“抗美援朝的历史的传承靠谁啊?靠你们!再不弄,过上三五年就没有了,尽管你那书本上有,他到底不是第一人称呢。你们现在抓紧时间做这个,而且我在这里代表老兵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做了个好事!”

  然而让我心痛的是,牟元礼老英雄现在却身患癌症,前不久他留下了生前的遗嘱。看到最后几句话,我瞬间破防。他说:“生老病死,每个人都得面对。打敌人,我不怕死!去世后,请把我融入大地,我要永远守护我的祖国。”

  这就是中国军人!这就是中国军魂!而我今天也想借着这个平台向老英雄说,请相信我们!请相信新时代的军人们!我们一定会传承你们的精神,接过你们手中的钢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