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中国力量

作者:黑龙江省哈尔滨日报社 牛宇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14

  说起台风,大家都不陌生。但在我的家乡黑土地上和它相遇,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8月8日,哈尔滨日报社派我和融媒体视频团队即刻前往抗洪前线。我的内心升腾起了一种无法抑制的紧张感,因为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到抗洪前线采访。

  抵达了哈尔滨市双城区万隆乡,车窗外是肆虐的洪水,大部分民房只有屋顶露出了水面,堤坝上数千名人民子弟兵正在用沙袋构筑起临时堤坝,他们已经四天三夜没有休息了,还在持续奋战。如果说在去采访的路上,我对人民子弟兵的样子还没有真切轮廓的话,那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清楚地记住了他们的模样。

  我们正在拍摄,一位解放军战士操着一口浓重的外地口音一边搬沙袋一边对着我的镜头开起了玩笑说:“拍我!拍我!”休息的时候他问我:“你们拍的在哪儿发呀?”我说:“哈尔滨日报社的短视频账号上你可以看到。”旁边的一个小战士说:“那个刷手机就能刷着,昨天我家里人就看到了。”我忽然间意识到,他们要我拍他也许不光是玩笑,可能是他们能够想到给家人报平安的方式,我们立即改变拍摄思路,给很多战士都拍摄了一段对家里人说的话。

  第一条视频《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快发出。在回程的路上,我翻看这条视频的评论,突然间我看到了一条留言:“今天有3位同志来采访,能把蹲着绑沙袋的战士的视频发出来吗?我们想看看。”

  由于短视频的时长限制,我们没有选用所有人的画面。我突然间意识到,这一定是小战士跟家里人说了,家里人没看到留的言。我赶忙和同事把其他战士的画面素材又剪成了一条视频,更新,结尾我们加上了一句话:“脱下军装,他们也是爸妈的孩子,此刻他们每个人都闪闪发光。”这条视频发出后浏览量突破了130万,我想钢铁般的意志固然震撼人心,柔软的情感更加令人动容。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继续赶往遭受灾害最重的几个村子。路越来越泥泞难走,我们不得不在离大坝还有几公里的地方弃车徒步前进。我仍然清晰地记着那迎面驶来的电动三轮车,开车的是位老大姐,她听说我们是记者就让我们上车。大姐的驾驶技术十分了得,三轮车在泥地里闪转腾挪,偶尔遇到很深的大沟也会被陷住,我们就赶忙下车推。这一路上我们只拍摄到了大姐的背影。

  到了大坝,我们拍到了大姐的正脸儿。我们得知大姐名叫李影,是附近的村民,路面沟深泥泞,运送物资的车辆无法靠近堤坝,她就自告奋勇和几个村民每天开着自己家的三轮车到大坝上送水、送饭、送石头。大姐的脸上始终挂着淳朴的笑容,可是实际上她的家此刻还泡在洪水里。这辆保存下来的小电车陪伴着她的老伴、孩子,一家老小在堤坝上忙碌着。像大姐这样的电动三轮车我看到了很多辆,每天往返几十趟,连通着物资车和堤坝无法接近的最后几公里。

  后来的几天,我们继续辗转附近受灾的村子采访,其中的一个村子正在发放救援物资,在赶往那里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是附近受灾最严重的村子之一,等一会儿看到村民们脸上的泪水我可怎么办呢?到达了现场,我们提前打开了摄像机,这时候队伍站得不算整齐,突然我们就拍到了这样的画面。

  “明显女同胞比男同胞排队整齐,我不知道咱们屯是不是女同胞当家做主,一家之主排得这么好,这老爷们儿都在这散装呢?”这质朴有力的声音,一下子把大家都逗笑了。这条视频发出后,全国各地IP的网友留言感动满满。有人常说,东北人有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他们仍然顽强乐观。

  一望无际的浑浊水面我们看起来静静的,但它淹没的是忙碌了一年即将收割的庄稼,是新郎新娘刚布置好的新房,是即将上大学的孩子新准备的电脑。

  我是一名“90后”媒体新兵,以前我都是在电视上看抗洪抢险的报道。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灾难,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和无情。但在防汛一线我认识了太多可敬可爱的人,有快50岁了还拿自己当“年轻党员”的老爹、有奋战在一线的99年的镇团委书记、有手脚都磨破了还在扛沙袋的小战士、有家还泡在水里也要支援前线的乡亲们。这些画面凝聚起的是抗洪救灾的群英谱,也是咱黑土地上的精气神,而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跑好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一棒,讲好他们的故事。

  洪水渐退,重建开始,9月10日,我和同事抓紧时间做了回访。现在大家在画面当中看到的就是村民们的重建房屋正在上房梁。在我们东北农村,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我在现场听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含着乔迁新居的喜糖、望着远处村房烟囱里飘起的徐徐炊烟和被洪水泡过的依然挺立的庄稼。我想,这些画面应该就叫做希望吧。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想这就是人民经久不衰的信仰,就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就是神州大地上风雨同舟、薪火相传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