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背后的尘世哲理

作者:婷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20


  作为知名学者、新闻理论家的梁衡先生,以意境美、哲理美,叙大情、述大理驻耀文坛。而这本《人生谁能无补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不同以往着眼于历史人物、名山大川、奇草异卉,而是直面生活的皱褶、心灵角落的蛛丝马迹。

  “人生谁能无补丁”,这个命题新颖独特。翻览目录,画面感瞬间展开,仿佛也是将我的成长过程重历了一遍,许多题目也是自己曾经下笔。先生笔下的补丁,从中窥见一个首都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偏远边疆,仍然以从容宽博之心勉励豪放,旷野衰草风沙,土房柴火泥巴。书报镛锄野花,断肠人在天涯。将彼情彼境彼失彼得,来之安之困之解之。

  从降生那一刻起,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自身变得更加美好。所有的美好,都需要奋斗拼搏。勤能补拙谓追求事业之补,取长补短谓夫妻世界之补,将功补过谓失误弥缺之补,爱情分分合合之补,友情吵吵争争之补,亲情哭哭笑笑之补。而所有的补,都谓补心之补。心若和美,一切顺遂。

  先生朴实真诚而又境界高远的文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格魅力让人愈加景仰。他写到自己作为晚辈与文化大师季羡林之间交往的心路历程,不枝不蔓娓娓道来,从初识相知到彼此心心相印无话不谈,从梁先生俚称季老的书房为散文书屋和学术书屋到季老称梁先生的散文为“政治散文”,从梁先生到季老病房的多次探望,带去季老喜欢的乡间小米、红薯,以及送去老人在病中急需的转轮书桌,更有对于文化宗教等诸方面交流识见,探讨人生的“觅渡”等等,都能见到一对忘年交彼此间的真挚友情,思想的光芒不时碰撞出睿智的火花。

  《母亲石》文短却内蕴丰厚,用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写“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这是一块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的石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第二层面写我在石旁细读其内蕴,“心微微发痛”,想起自己的母亲。作家写母亲,与第一层面的文化笔墨不同,是通过回忆,选写几个关于对自己牵挂、关爱的细节,母亲对作者说的声音有点颤抖的一句:“你能不能不走?”也让读者的鼻子一酸。第三个层面是本文的深化和升华部分,作家主要写了对母爱的感受,“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认为母爱“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的惭愧。”

  梁先生笔下的《享受人生》,犹如让我们聆听一位智者之语,深受教益,文中尽展作家哲人风范,道出了别人未道之语,对享受的内涵、境界的认识,如同剥蕉抽茧,层层深入,逐级展示,给人以新的启迪。认为除了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不可取外的,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除了享受自然,生命中值得享受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享受知识、享受艺术、享受情感、享受安宁、享受休闲和享受精神等等。“生命之花原来是靠这许多的享受来供养的”,而且,“事实上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全部内容或最主要的内容”。作家还启示我们,一个人的享受,实际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然而,人们是否能够真正进入享受境界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对生活的勇气,对生命没有充满信心的人,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生命之果的;二是创造,生命之身是父母所赠予的,而生命的意义却全靠后天的开发。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

  文字任凭海角天涯,时光走远,留给读者的灵魂世界、精神种子将世代承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