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无声 拓疆有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10
《大河无声:李劼人评传》(四川文艺出版社)于2023年7月在成都出版了。
李劼人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文化存在。作为一部50万字的学术专著,《大河无声:李劼人评传》呈现出多样特色。
评传全方位、全过程地以传带评,还原传主成长与存在的社会历史语境,追溯传主祖先的移民史,上溯到明朝至清朝。
致广大,尽精微。将历史大事件,作为传主成长的历史背景,是为评论传主作品及人物提供时代与环境的语境,以有助于读者理解李劼人。在“李氏先祖入川”一节里,著者引用了翔实的史料《蜀难叙略》《蜀碧》《蜀警》《蜀龟鉴》《蜀破镜》等,彭山江口沉银考古文物等,证明“张献忠剿四川”的史实,还引用李劼人所著的《成都历史沿革》来加以证明,以此彰显四川移民的禀性与文化,并旁及传主小说中的人物。
“时代、环境与种族”决定人物的成长与存在。著者亦是深谙此道的,如此结构的立传,在“历经辛亥风云”“法兰西岁月(上、下)”里多有运用。
理性的实证分析与批判精神,是此著作一大特色。作为非虚构文学的传记,著者在《大河无声:李劼人评传》秉持理性的实证意识。在“求学蒙彼利埃”里,为了证明李劼人在法国的“游学方式”,引用了李劼人1948年所填的《简历表》与吴楷写给吴虞的信以此证明,并推而广之演绎旁证。
在“为舒新城‘代牢’”一节里,更是以四川大学档案馆保留至今的1925年5月5日《四川高师教职员孙倬章等函请转意释放李劼人致督署函》为实证,还原了那一段史实。
如此理性实证,让《大河无声:李劼人评传》的“传”为真实而具有史学价值,“评”有依据而具有历史逻辑分析。
著者在评传中,还花费大量笔墨对于传主的重要小说进行了评论,如《同情》《游园会》《儿时影》《盗志》等,不仅从历时性上评论小说本身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还从共时性解析出小说创作时受到中西方文学的何种影响,而小说又产生了何种影响等。如此,让《大河无声:李劼人评传》极具富有启迪意义的学术价值。
史料翔实、论述精到、理性精神、时有创见为《大河无声:李劼人评传》的特点。著者以集腋成裘,以数十年工夫,收集、挖掘相关史料,又做分类辨析,去伪存真的工作,才抵达“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境界。如对李劼人坐船去法国,究竟乘坐哪一艘船,同船的人有谁,对于这些细节考辨,比对了李劼人的《回忆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片段生活》、李眉的《李劼人年谱》、周永珍的《留法纪事》等资料,最后才得出著者自己的结论。如此做法不仅资料翔实,而且考辨有据。
这部充满了理性批判色彩的评传,偶尔会出现如此寓抒情于叙事的笔调。如此既可调节阅读的节奏,亦可提升评传的流畅与可读性。
另外,《大河无声:李劼人评传》还继承“左图右史”的国学传统,以大量的图片作为插页,不仅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而且“以图证史”,以图像还原历史场景,解析佐证传主生活之社会与地域的背景,以及地方性知识。书中还有为著者最新刊出的、先前不曾收录的图片,也让评传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