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探寻三苏与当代精神间的联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10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优秀的家风、家教传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要论在中国历史上优秀家风、家教传承的典范,“眉州三苏”是绕不过的话题。
林语堂在用英文撰写的《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评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苏轼是罕见的全才,更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凡人,伟大又让人倍感亲切。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快乐幸福的一生。在坎坷的命运中,苏轼收获了快乐而丰富的人生。
那么,苏轼一生到底面临着怎样的生活真相,又是如何认清这真相并热爱它的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郦波在《眉州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的人生故事》(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书中,从苏轼的祖父苏序写起,从三苏生平、文化成就、家风传承等来讲解三苏。郦波指出,苏轼的人生选择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他的家风传承和家学渊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书中以诗词着眼,作古今观照,去探寻三苏与当代精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苏轼面对命运作弄时所表现出的清醒、豁达、自信、安然的人格魅力,还揭示了造就这种魅力人格的家风、家教因素。
通过郦波的讲述,我们看到苏轼诚然是罕见的全才,也看到他的父亲苏洵与兄弟苏辙身上同样有着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也都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文学成就,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们三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并称“眉州三苏”。
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学习习惯的培养可谓严厉有加,以至苏轼到了晚年还在梦中回忆起自己因贪玩而被父亲责罚的事:“父师检责惊走书,坐起犹如挂钩鱼。”苏轼、苏辙兄弟一生勤勉自励,一 开始便得益于这种“父亲的深度”,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家风、品行的这种传承。
同时,苏洵非常注重培养两个孩子理性思辨的思维习惯,即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他不仅把自己在山川游历中的各种见闻绘声绘色地讲给苏轼、苏辙听,更把历代典籍娓娓道来,让他们有了对于经典最初的认知与思考。他们探讨的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王朝的外交与边防,以及历史的经验与对照,这些本属于父亲思考的问题,在读书探讨的过程中,也变成了两个少年开启理性思维的钥匙。
“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命悬一线,在狱中写下诀别诗《狱中寄子由二首》,以示对自我命运的绝望以及对与苏辙之间兄弟情的眷恋,字里行间满溢着感人的兄弟之情。苏辙则想尽办法解救哥哥于危难之中,以一纸《为兄轼下狱上书》上书神宗,希望以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苏轼赎罪,言辞之恳切,令人动容。
在郦波的笔下,苏洵思想丰富、深刻,苏轼境界豪迈、大气,苏辙性格宽厚、坚毅。他们各自成就了自身的传奇,光辉闪耀古今。他通过一个个历史事件与细节告诉我们,三苏父子不只在文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身上还有很多人性的闪光点值得我们探究、学习。不论是待人接物的风度,还是面对人生得意或低谷时的态度,到现在都依然能给予我们启示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