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大环境和小环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31
整本书阅读在教育界其实不是一个新话题。它的发端是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启用的统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该教材首次出现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栏目;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启用有“整本书阅读”栏目的统编语文教材,开始启用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干脆增加了“整本书阅读”单元。整本书阅读不再被说成是“读闲书”,而是成为一项教学要求。
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曾有数据证明,如今读书读得较多的是小学生,到了初二后便一路下滑。高中生除了教材教辅外,很少读课外书,乃至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养成读书习惯。
语文教材的变化是否能一次性治疗“整本书阅读缺乏症”呢?答案可能不是那么乐观。原因既有教育教学本身急功近利的影响以及中考、高考试题的改革过程制约,也有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理念冲击。
但毕竟国家层面在积极推动整本书阅读了。近年来,全民阅读越来越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阅读作出重要指示,一再强调阅读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继中小学语文教材改编后,教育部去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深化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针对各个学段提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结果评价和量化标准。比如,小学一、二年级,要求学生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小学三、四年级,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小学五、六年级,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但是,到了初、高中阶段,还是有很多学生苦于时间、精力等,读课外书很少,对经典进行精读的中学生更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语文教材的教学时间做较大幅度压缩,4个多月的课3个月讲完,空一个月专门用于整本书阅读;
二、大力扶持文学社、读书会等学生社团,用活动培养阅读爱好,让阅读爱好带动整本书阅读;
三、每学期对语文教师进行一至两次整本书阅读教学培训,让高质量整本书阅读教学带动学生整本书阅读;
四、给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书单要考虑中西结合、古今结合,而且尽量多一些,照顾个性化需求。这样一旦某学生觉得某本书不太对胃口,也可以另外选一本,避免因为强制阅读产生抵触心理。
当然,整本书阅读的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具体分析、具体探索解决办法。但确定的一点是,只有将整本书阅读的小环境建设好了,这一“利生”好事才能真的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