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渴望广袤“大海”,后整本书阅读

作者:丁慎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31

  随着新学期即将开学,笔者听到或看到有的学生正在担心因暑假作业中读两本书的任务没有完成或完成得不理想挨老师批评,有的家长则对这个作业颇有意见,认为数字化时代非要让学生“读整本书”有些不合时宜。这些议论再次把“整本书阅读”这个话题推到前台。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整本书阅读计划被放进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里。今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指出“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内外读物,重视‘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好处不必赘言,但遇到的阻力也不小。阅读时间不够、阅读质量不高、教学落实乏力、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依然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直面的重要挑战。但对最关心高考的家长来说,由于新高考命题遵循的核心价值金线(无价值,不入题)、能力素养银线(无思维,不命题)、情境载体串联线(无情境,不成题)三条线,决定了整本书阅读考查会规避死记硬背,以防整本书阅读陷入机械刷题的歧途,进而防止用整本书阅读泯灭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也注定了整本书阅读这道“必答题”必须答好。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开展,第一步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要找到学生兴趣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上好导读课。比如《论语》,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论语》,原因是难理解,感觉零碎杂乱不成体系,而且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已经固定化,对《论语》的价值认识模糊。教师可选择孔子其人为切入点,首先向学生抛出一系列关于孔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兴趣。这时候,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工具书通读原典。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品析学生自主研读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讨论确立研读方向,最终让学生学习阅读经典的重心,由最初的句意文意的理解逐渐过渡到与圣人做心灵上的沟通,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开展,教师对相关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是关键。教师要有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同时又要处理好整本书阅读与教材教学的关系。以《乡土中国》的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对乡村的理解,以及课本中关于乡村的内容,与《乡土中国》相关内容比照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发展带来乡村的变迁,发展带来人们精神世界的孤独”等问题,然后再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相关描写,引领学生理解《乡土中国》的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开展,教师要善于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现代传媒造就的多样化阅读习惯使许多学生缺乏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文字的训练,“碎片化阅读”“娱乐化阅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此,既可以探索利用影视效应、二次元扮演等来推动整本书阅读,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组织阅读群,学生、教师共同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从而去伪存真。比如阅读《三国演义》,甲学生扮演诸葛亮,乙学生扮演曹操,丙学生扮演周瑜,丁学生扮演鲁肃,就可以演一出“草船借箭”的故事。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揽人来搬木材,不要给人指派任务和工作,而是要教他们去渴望那广袤的大海。”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成长和快乐;另一方面要自己先把书读起来,把内容整起来,并指导家长营造积极的家庭阅读环境,让家长正确看待整本书阅读对塑造健康完整人格的潜移默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