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技艺”书写之中的美学课

——评王苗作品《石上生花》

作者:舒辉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30

  王苗的作品《石上生花》是我视野范围之内极少见的儿童文学作品。说它少见,一是作品所关注和描写的人群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中专生,适读年龄层也偏高,属于YA文学。YA文学是西方出版商梳理的一个图书产品分类——Young Adult Literature,直译过来就是“年轻的成年人所看的文学作品”,主要是针对13—17岁青少年的文学作品。出于对读者和市场的考虑,在国内,YA文学很少见,而以描写中专生学习和生活的现实题材儿童文学更少。二是作者以“石雕技艺”作为叙事时序的主线来结构故事,这在写法上不仅非常少见,而且特别大胆、有创新。这个题材常见的处理方法是把石雕技艺课作为副线,在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时侧面书写或者包含在主人公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之中,但是,《石上生花》不是这样的。它其实有两条故事主线,一条是显性的,就是石雕技艺课,即从石雕技艺的入门到创新创作的工艺全过程;一条是主人公杨思铭个人成长及其家族传奇,同时也在人物关系中展开对杨思铭的同学及老师的生命成长及命运浮沉的书写,并且后者故事的展开以前者为依托,在叙事时序上,以石雕技艺为主线来结构全文。这种写法,让我们读完全书,掩卷深思,再看书名,“绝妙”二字顿时涌上心头,真的是“石上生花”啊!

  因为石雕技艺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立足于田野调查和科学描写所呈现出来的严谨真实的石雕工艺课,还有伴随着对石雕工艺的细节探讨所呈现出来的人物故事以及故事之下的人情与人性。所以,《石上生花》简直就像石雕一样,是以石雕技艺书写,一斧一凿雕刻打磨出来的一堂美学课。

  一是“石雕技艺”书写之中的人情美。《石上生花》包含了一个石雕家族四代人的故事(因为爷爷几乎略写,所以,我们只讨论太爷爷、父辈和杨思铭这三代人)。太爷爷、爸爸和杨思铭在各自的大时代之下,现实处境和命运遭际都各不相同,但都呈现了这个家族像石头一样的坚韧、像石雕作品一样美好的生命细节。太爷爷杨二生在故事中的时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他是曲阳县最优秀的石雕匠人,是建造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员中的一员,是建设祖国洪流之中的无名英雄。爸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一个真诚善良的匠人,他在随同贾秉杰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英年早逝。父亲的早逝,母亲的改嫁,对杨思铭的性格形成和人生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到了杨思铭这一代,他成了一个敏感、内向、多疑的孩子。他既具有当下这个时代许多青少年成长中共同的迷茫、压力和困惑,同时,他仍然保持着祖辈的善良、忍耐和坚韧。这几代人都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比如太爷爷要面对徒弟高志存类似于“背叛”的离开,爸爸要面对贾秉杰的怂恿和时代的诱惑,杨思铭既要处理好同学关系,又要在家族重负和个人人生理想之间进行抉择和努力……尽管有矛盾、有误解,但是,这几代人之间,这几代人和他们各自的时代以及时代里的人,都呈现了石雕一样淳朴、真诚的美。比如高志存的忏悔、贾秉杰的回归和杨思铭的同学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困境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天真和勇气、善良和真诚。这些,都像石雕工艺和石雕作品一样,既有整体的造型美,也有细节的真实美,我们在审美中感受到了人情美。

  二是“石雕技艺”书写之中的人性美。《石上生花》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和人性的刻画,是在丰富、真实和复杂的基础之上来呈现出人性美的。比如高志存,他虽然只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小匠人,但是,当他来到了北京,有了见识之后,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想要追求更高更远的东西,既包含对石雕技艺的追求,也包含对更好生活的追求,这是真实的人性,以至于他离开了师傅,并且在余生中不断逃避自己的出生。可是,到了晚年,作者又以一封信来“揭秘”,在这封忏悔信里,我们既看到了一个老教授的“匠心”,也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真心”。又比如贾秉杰,他人到中年,仍然沉溺于自己曾经的失败之中,颓唐度日,但是,却在面对自己学生的时候,日渐醒悟,选择回归,重新找回积极努力的自己,并把自己的石雕技艺传给更多的年轻人。再比如杨思铭及其同学,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鲜明性格,也都有各自的现实困境。在人物刻画上尤其突出的是他同寝室的同学孙苇航,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充满了禅意,也和孙苇航这个孩子的现实处境及人生追求相呼应。

  三是“石雕技艺”书写之中的互文美。我觉得这是该书在文学艺术性上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点:首先是石雕技艺与文本呈现的互文关系。我们知道,石雕技艺是朴素的,甚至是粗粝的,它不像苏绣,是在锦缎上绣花,而是在石头上雕琢。《石上生花》无论是语言选择、故事铺排,还是人物塑造,都像是石雕,作者非常有耐心,让故事和人物,在平实的语言文字和真诚的叙述腔调之下,一点一点,像石雕一样浮现。其次是人物设置的互文呈现。如太爷爷与高志存,他们是两个匠人在做人和做事方面的两极呈现,并相互对照,犹如白天与黑夜,手心与手背。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两种人生的可能。再比如爸爸和贾秉杰的人物关系,也一样是同一个时代之下一个匠人的一体两面。当然还有杨思铭与孙苇航等同学们的互文与对照,更加丰富,也更加多侧面。最后还有每个章节后面的小诗,这一首首诗和石雕一样朴素,同时,又和本章节的人物心境及故事情节之间形成互文。《石上生花》从整体框架,到叙述文本的诸多细节大量的互文呈现,让文本更加契合“石上生花”的主题立意,同时,也让故事、人物更加丰富、多义,犹如杂花生树,参差多态,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