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生花》品读

作者:李秋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30

《石上生花》王苗 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与别人有所区别的点,才能写出好东西。王苗是用心寻找的。在《石上生花》的后记里,我们看到了她的寻觅。她从家乡人家乡事中找寻灵感。她从小熟悉家乡石匠们打石头的样子,所以她写石雕工艺非常真实。文中所出现的诸多石雕工艺细节,唯有熟悉此行,并用心感受石雕魅力、爱石雕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细腻、有质感的文字。

  书写少年小说,是难度写作。此书的语言,用力张弛有度,特别在人物心理描写上,精准细腻。一 开篇的文字就很精彩——阳光、墙、墙上的新漆、杨思铭为了缓解紧张情绪而做出的抠墙动作……画面感极强,营造出新生的紧张和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难以掩饰的沮丧感。类似可圈可点的用笔有很多地方。小说的心理描写部分,很有力度,赋予读者很强的共情力,是此书一大亮点。

  小说的后边越写越精彩。由杨思铭的身世,牵引出父亲的故事、大伯贾老师的故事、太爷爷杨二生和徒弟高志存(也就是高老师的爷爷)的故事。这条隐线的伏笔设计得很精妙。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隐藏的线索浮出水面,成为主旋律,牵引故事走向深处。由此,故事主题也得到深化,石上开花的表意是对石头的雕琢,其深意是对人性的雕琢。作家由一个小点,写了一个大故事。故事由“他”,写到了“他们”。由一个匠人的命运,写到了匠人群体的命运、写到了被时代裹挟的一代代人的命运;由人的表象,写到了人性,触及人性的多面性,既写了人性的贪婪、软弱、虚伪,亦写了人性的良善、坚毅与纯真。

  在小说中融入知识性的内容,是有难度的。非虚构部分(包括工艺流程、地方人物志等)内容的融入,拓宽小说的视野,但同时,如果处理得不够妥帖,会显得生硬,削弱小说的文学性。在这本书里,王苗作了勇敢的尝试。

  少年小说《石上生花》,以中国传统工艺——石雕为载体,书写中国几代匠人的工匠精神、书写当代少年的成长,为少年的成长留痕,为时代发声,融地方元素与中国传统工艺元素,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