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媒体”规制的常态之境

作者:江作苏 陈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7



  中央网信办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新规从加强谣言管理、强化资质认证、规范账号运营等13个方面入手,要求网站平台压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以对“自媒体”常态化的管理制度,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

  从逻辑上来看,13条措施的出台,反证了传播场域在地的实况,说明网络催化的谣言和误导信息有振荡上行之势,“自媒体”尤甚,从而进入到了规制必涉的常态之境。

  社会常识有曰:道义性出自紧迫性。稍加冷静观察不难得出结论:谣言正上升为当代社会与公民生态场中的一个痛点,成为很大的技术—伦理复合性问题。为此,国家立法与政府规制,紧随技术的快速演进,也进入了密集、近控的功能释放区间。仅就网管规制而言,2018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就出台了多部规章,规制对象各有不同,今年则落在了“自媒体”上。

  “自媒体”谣言人人责之。以往认为,似乎只有坏人才会制造谣言。但就人性而言,善意与恶意的行为出发点,均有着产生谣言的动能。网络统计资料表明,由中性乃至善意出发而制发的不实信息,在不实信息总量中占有三成左右的比例,过去此类信息被称作“传言”,但传言并非无害,在流变中极易产生形异,从而演变出有害的各类谣言亚种。由此可知,谣言并非全系彼岸之人放火,完全可能由此岸之人有意无意为之。

  以往理论界很推崇“自净”的功能,认为谣言与误导在传播中经广泛辨识后,会得到自然矫直。可是严酷的事实证明,信息场域自净的充要值,当下已衰减至微效。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极速传播加持下,严重社会后果产生之迅疾程度,已使自净辨识无暇应对。这是因为,从概率角度分析,微量的恶意在日益强大的信号增强场域中,通过诉诸人类的恐惧本能、厌恶的前置情愫——审丑等,大概率聚变为瞬间巨量传播。

  此外,人工智能的介入,使谣言的要素备置成为易事,使人轻信。打个比方,全能覆盖式谣言如同花哨的盲盒,遍布于各式频谱场域,基本上可以细分出适宜各种受众的信息片断与信息组合,个人受众难以辨识。

  客观来看,就趋势而言,谣言的增量将数倍于真实信息,这是因为当下细分的受众受体,各自极其容易、几无成本地都被赋予了信息反噬能力。正常信息通过各种反噬之后,羼入的元素杂多,从而不再客观,直至误导和有害。

  当下,各国立法机构都致力于网络行为规则的制定。要看到信息领域处于缺陷型场域的常态,如果想要这种常态不至于演化成危害社会的异态,就必须在治理方面留足适时、适当干预的接口,这在各类不同制度条件下均成为治世要件。不久前,法国大规模骤然骚乱与迅速平息的决定性要件,都取决于对网络“自媒体”的是否放任与有效管控,俾可资明鉴。

  《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13条措施的伦理背景,还在于传播伦理观的亟待更新。善与恶、好与坏、责与无责、技艺与意识等,在传播中很难再有非A即B的择定判断。传播场域的约束性端口急需前移,如同自然环境,如果人人有意无意污染,则环境无从治理。且在网络上长期以来欠缺“行为边界”,致大量“自媒体”心无下限,专戳用户的痛点、爽点,以情绪为食饵,即使不违法,也违背伦理道德,这并非全以责人,无以责己之境,恐应整体应之、肃之、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