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筑城研究》

透视璀璨的中国筑城文化

作者:魏文起 原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中国古代筑城活动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时至明代,筑城承袭了几千年来形制的历史演化,进入古代筑城的成熟时期。

  《明代筑城研究》(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对明代筑城的功能、形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结合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因素影响,详细分析筑城形制演化的历史过程,有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运用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 开展田野调查

  该书采用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查阅了2000余册历史文献、地方史志、近代现代文献,查阅、梳理、比较、研究不同出处、不同时期的与筑城相关的资料。书中各类数据达万余个,这些数据部分来自数千册史志古籍的搜索和现场实测,更多的则是作者采用大数据方法的统计、归纳,以求发现其中的各种联系、规律。

  作者非常重视田野考究,10余年间实际踏勘了国内10余个省份的百余座现存古城,直接测绘各种现存实物(包括遗迹、遗址)的尺寸,以实测或拍照的手段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文献、影像资料,记载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测数据,甄选出600余帧照片,以及近300张绘制、摹绘的插图,对于筑城研究和古代城墙保护工作都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持。

  立足多学科角度 理清强化传承关系

  古代筑城研究不仅限于建筑历史学科自身,还涉猎多种学科,相互交错,影响复杂。

  该书立足军事学、工程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进行研究分析。军事防御是古代城墙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从军事学的角度去认识古代城墙,对于充分认识这一功能,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古代城墙的形制和战时运用很有益处。从工程学、材料学的角度研究城墙的形制发展。古代城墙具有建筑物的属性,利用材料学、工程学的方法,研究古代筑城中建筑材料的选择、结构形式的发展以及筑造手段,以客观的发展过程作为形制演化的脉络主线,对于全面认识城墙要素演化的可能性与传承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坚持严谨客观的态度 提出新的观点与见解

  作者从开始介入古代城墙的研究,至今已10年有余,研究工作大体上是沿着“现存研究对象—筑城的历史条件—现代科学评价”的脉络进行的。关于筑城的观点、说法、成果,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如对永定门城台形制的分析,从其特有的需求入手,考虑明代都城的筑城文化环境、筑城规制、施工技术水平等条件,用现代结构学、工程学理论评价其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又如,古城墙内墙面采取坡面形式,是为了抵御洪水围城,而那些内墙面抹泥,也与水害有关,以及对天窗式城门洞的成因、对城墙要素的结构、城墙包砖的成熟砌法都有一些新的看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明代筑城活动构成了璀璨的中国筑城文化,通过研究明代筑城,可以上溯透视筑城的整个历史过程,充分表现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探寻明代筑城历史,对于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悠久文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